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关情况
中纪委:十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逾470万人



→2021年12月16日,在广西鹿寨县鹿寨镇波井村政务服务中心,村民学习使用“廉情驿站”对村内事务进行24小时“云监督”。 新华社发
6月30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介绍,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到9671.2万名,并拥有基层党组织493.6万个。
齐家滨指出,作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实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切实保持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查处“四风”问题超70万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在会上表示,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战略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王建新给出几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38.8万件、470.9万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2.3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4.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134.4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695.1万人次,占61.3%;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334.1万人次,占29.4%;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56.5万人次,占5%;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48.7万人次,占4.3%。
王建新认为,反腐败挽救了党,反“四风”重塑了党,反特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十年来,“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更加充满信心、信任和信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稳固。”他说。
7.4万人主动投案
王建新介绍,腐败蔓延势头已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进入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化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有7.4万人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这个数字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他表示。
王建新提及,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中国共产党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坚持以案促改促治,2020年以来共提出纪检监察建议21.6万份,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
王建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向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亮剑,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不断增强对党的信赖和拥护。
王建新介绍,在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方面,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持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治理机制。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6万人。
在整治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的突出问题过程中,2018年-2020年,开展三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国共查处相关问题28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8万人。2021年,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腐败和作风问题1.9万个,处分1.7万人。2022年以来,查处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1万个,处分1.1万人。
在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时,坚持把扫黑除恶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把“打伞破网”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既抓涉黑组织也抓后面的“保护伞”,推进“打伞破网”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0.1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2万人,特别是严肃查处了云南孙小果等重大黑恶案件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这1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38.8万件、470.9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2.3万起、处分64.4万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有7.4万人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处分45.6万人
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论地区领域,不论在职退休,该开刀就开刀,该清除就清除,兑现了“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的承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
焦点问答
中组部
在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
会上,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齐家滨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指出,下一步,中组部将在全国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不断提高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水平,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把新就业群体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齐家滨介绍,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业态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新就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其中不少属于新就业群体,他们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齐家滨表示,去年以来,中央组织部指导北京、浙江、深圳以及交通运输部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扩大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取得明显成效。
试点地区普遍建立以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党员为主渠道的诉求表达机制,推动党员联系一定数量的新就业群体,收集群体集中诉求和共性情况,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工作环境、权益保障、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广泛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红旗车,引导党员带头履职、提供优质服务,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带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做好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工作,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齐家滨提到,下一步,中组部将认真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在全国面上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企业根据业务发展、组织架构、党员人数变化,及时优化党组织覆盖,完善组织体系。针对不同新就业群体就业方式、工作半径、特定需求,发挥属地、行业、企业优势,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提高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水平,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把新就业群体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中央政研室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防错纠错的有效做法
针对媒体提问的“共产党如何自我监督和纠错”的问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回应,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一先进品格决定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田培炎解释,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防错纠错的有效做法。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错误,党建立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党中央作出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进行论证,严格遵守程序。
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广泛听取了党内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还在网上征求意见100多万条,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今年4月15日至5月16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上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议超过854.2万条,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党坚持跟踪问效,密切关注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检讨问题、修正错误。通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方位检讨自身建设和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以整风的精神查摆问题、剖析原因,集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
此外,中国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相关组织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有的还要终身追责。
党的领导对企业发展是最大利好,注入满满正能量
会上有外国媒体提问,如何看待有人认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长期投资造成负面影响?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可以解决出生率低、经济低迷等全球共性问题吗?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对此回应,“党的领导对企业发展是最大的利好,注入的是满满正能量。”
田培炎解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遵守法律同坚持党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全面领导理所当然要体现到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
他介绍,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发展理念、制定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重大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无时无刻不沐浴着党的领导的阳光雨露。”
田培炎进一步指出,就国有企业而言,党的全面领导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和独特优势。2016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此后,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117.53%、95.65%、66.15%,特别是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人士健康成长。现在,活跃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57万多个基层党组织、590多万名共产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创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田培炎认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减税降费等助企解困纾困的具体举措,最大限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巩固了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先后出台放开二孩三孩生育、延长产假、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生育支持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生育潜能释放,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