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顺德香云纱

风华绝代云纱响 薯莨河泥巧功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薇 07-06 01:23

  南都、N视频主播陈诚(右)体验香云纱染整技艺。

  南都、N视频主播陈诚试穿由香云纱制成的衣服。

  扫码看专题

  香云纱又称莨绸,是广东特有的一种以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传统桑蚕丝。多年来,它一直被视为真丝织物的上等佳品,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柔软而富有筋骨的特点。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出口到国外,清末民初生产的莨纱更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本期“进击的非遗”来到佛山顺德,拜访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彭晴,由她带我们欣赏香云纱成衣的魅力,探究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奥妙。

  布料

  触感如软纸 声音如丝鸣

  其实,“香云纱”这个名字由“响云纱”改编而来。为何名“响云纱”?我们一见到彭晴老师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拉一匹出来,你听”,她顺手扯出了一匹香云纱,“哗——”,布料在轻微抖动间发出了响声,布料的挺括和筋骨瞬间就有了声音作注解。

  触感如软纸,声音如丝鸣,彭晴为我们详细讲解香云纱布料的妙处。值得一提的是,香云纱一面是朱、赭或者墨绿、暗紫色,一面是较深的黑色,而后者才是香云纱的正面。正面的黑色乍看暗淡,定睛细瞧却有微微的闪光。“有人将我们的香云纱比作黑珍珠。”彭晴引导我们细看,在布料的一动一静之间,香云纱的黑面光而不耀,自成一片绚烂。

  2007年,香云纱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香云纱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染整

  洗晒浸蕴 工艺繁复

  长期以来,香云纱只在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南海等地生产,主要原因就是香云纱过河泥所用的泥料,是富含盐分和铁离子的河底矿物泥。彭晴平日制作香云纱取河泥的地点靠近顺德著名的鹭鸟天堂,这里林木幽深,河流蜿蜒。作为珠江流域的生态宝地,附近的河泥未受污染,非常细滑。

  彭晴向我们解释香云纱的化学奥秘:“一方面,薯莨汁液渗透到真丝的纤维组织,另一方面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和薯莨中的单宁产生反应,绸缎表面就会凝结黑色沉淀物。”

  如果将过河泥比作制备魔术道具,那晒莨就开始了真正的绸缎变身魔术表演。将在莨水中浸染后的绸匹平铺在草地上曝晒,晒干后再浸染,然后再曝晒,反复多次才制得半成品。在这一遍遍洗、晒的过程中,薯莨中的单宁充分渗透到晒坯内部的纱线、纤维之间,并在晒坯表面沉积,逐渐形成涂层,香云纱的触感也逐渐从“丝绸质地”变为“软纸质地”。

  香云纱染色工程据说有14道工序。由于香云纱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通过野生植物、河泥、阳光等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制成,这样的制作工艺古老繁复,也意味着制作人工成本高昂。

  回想起学习香云纱制作工艺的经历,彭晴说:“我的老师梁珠师傅对我们的教导是口传心授,香云纱制作也靠体力,师傅对我们的要求是沉得下心、吃得了苦。”

  出圈

  汉服走秀 惊艳四座

  在彭晴深耕香云纱生产的同时,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陈一然也用香云纱布料在汉服文化圈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层叠交错,古韵悠长,陈一然团队设计的香云纱汉服在华裳九州国风大赏汉服走秀中大放异彩。“汉服的高级感,还得看香云纱。”一些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如此评价。陈一然说,“喜欢香云纱汉服的很多是年轻人。”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陈一然团队通过香云纱打开了认知度,也依此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香云纱古老的技艺、古朴的成衣和古典的气质,也显示出本身的审美哲学。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下,香云纱制作有节制地持续利用生态资源、注重服装实用性的态度,让香云纱有着超出一般“奢侈品”的底蕴。在“敬天爱物”思想的影响下,香云纱制作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劳动,在古今的传承和发展中也融入了可持续的设计智慧,有着节制、惜物的深刻内涵。

  技艺流转、商业变迁,一匹匹香云纱脱胎于珠江水域的河泥,沐浴着岭南烈日,被一代代人欣赏、珍藏。

  知多D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出口到国外,清末民初生产的莨纱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缫丝业鼎盛时期,顺德有晒莨工厂五百多家,工人一万余人,日产香云纱四千多米。

策划:陈成效 胡群芳

统筹:陈蓓蕾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陈杰豪 黄薇 实习生 杨翔源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薇

出镜:南都、N视频实习主播 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