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就业创业237万人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代国辉 梁炜培 07-06 01:10

  2021年12月4-6日,粤菜师傅“百厨百店”亮相广州国际旅游展。 通讯员供图

  7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发布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场,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近年来,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优质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介绍,近年来,广东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努力破除城乡结构壁垒,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对全省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在校生(含民办学校)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

  在破解“城镇挤”难题方面,广东实施了学位扩容行动,积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23.4万个,新增公办中小学校623所。“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5万个,努力保障充足的学位供给。

  广东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累计完成18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达标建设,新增寄宿学位398042个,减少教学点570个。同时,广东还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17个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应用推广和通过集团化办学、送课下乡、对口帮扶等支持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方面,广东推动各地通过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省已成立4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2021年,全省共遴选培育71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

  

保稳就业

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介绍,近年来,广东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连续出台1.0至3.0版促进就业政策,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广东重点群体就业更加稳定。自2020以来,广东连续三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每年底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0%;促进异地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稳定就业、融入发展,帮助3000多万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其中外省脱贫劳动力400多万,占东部八省44%。

  广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打造一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有效促进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技师学院实现地市全覆盖。

  据介绍,三项工程目前已成为广东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带动收入增长的利器。截至2021年底,累计培训768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37万人次。

  谢忠保表示,广东接下来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擦亮“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着力培育就业增长点,扎牢织密就业风险防范安全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社会救助

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聂元松介绍,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过去五年里,广东省民政厅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广东省民政厅持续推动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还即将出台《广东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规定》,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广东省政府连续12年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省的“十件民生实事”。截至2021年底,年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10956元、8808元,与2017年底相比较分别提高36.3%、3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年人均18336元、15288元,较2017年底分别提高42.5%、68%。

  省、市、县三级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动解决困难群众重点、难点问题。此外,广东兜底保障服务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据统计,广东至目前已经配备1.4万社工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将力争今年底前配备近3万名社工。

  

卫生健康

大蓝图构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刘元亮介绍,广东全省上下“一盘棋”调度、“一张网”防控,筑牢了疫情防控防线,实施“社会面”清零攻坚行动等措施,迅速阻断疫情传播,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近年来,广东大蓝图构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打造呼吸、肿瘤、肾脏病、心血管、精准医学等5大国际医学中心,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广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面升级建设人口大县的47家中心卫生院至县级医院水平,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十三五”期间,18项健康广东行动深入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数据显示,广东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7.1岁提高到79.3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1.56/10万下降到10.1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64‰下降到2.13‰。

  广东进一步筑牢防疫大堤,在全国率先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系统,传染病早发现、早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改造升级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疾控体系的传染病快速排查“一锤定音”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持续提升。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