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文隽:投票当然是有感情的,但个人感情无法影响赛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益帆 林文琪 07-16 02:14

  内地女演员刘雅瑟很受现在香港导演的喜爱,她独特的气质和味道令人眼前一亮。

  金像奖就像香港电影界的年度成绩表,成绩好坏视乎当年的学生交的作业好坏。颁奖礼通常有“大年”和“小年”,如果那年平均水准没那么出色就是“小年”;如果每部都很厉害,像1991年有《阿飞正传》《客途秋恨》《喋血街头》等经典,谁输了都可惜,那就是“大年”。

  今年入围名单有《梅艳芳》《怒火》,有文艺的《浊水漂流》,有感人的《妈妈的神奇小子》,也有风格独特的《智齿》,文隽认为这份“成绩单”不错。

拍摄许鞍华纪录片《好好拍电影》的文念中入围最佳导演受到质疑,文隽认为纪录片不应被拒之门外。

  这次新导演的作品也十分亮眼,比如陈健朗的《手卷烟》,但文隽亦十分清醒地说,“他能否成为香港电影的希望,还得看他未来的第二部作品。”

  不少观众会替《拆弹专家2》的邱礼涛、刘德华和《怒火》的谢霆锋没有入围感到可惜,但文隽觉得大家不需要可惜,任何颁奖都有遗珠。

  有人认为《梅艳芳》的入选是否“感情用事”?文隽认为是不会的:“我们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去影响大部分人的感情。”

文隽

  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必定知道谁是文隽。“瓣数多”是文隽乃至那代香港电影人的写照,他是《古惑仔》的编剧、《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监制、《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扮演陆小凤的演员,同时还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董事局的成员……作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入行的前辈,他亲身见证了香港影视工业最辉煌的时代,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对香港电影有了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适逢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举办之际,南都记者采访到了文隽,听他聊聊今年金像奖的喜与忧。

  01  

  迎难而上

  只想安然无恙办好这一届

  南方都市报:除了网上拍片,近期你也在忙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事情,去年的颁奖因为疫情取消了,今年是将两届合并,你觉得今年金像奖筹办最难是什么?

  文隽:最难的还是难以捉摸的疫情走向,我们要配合特区政府对疫情的政策,万一这几天香港疫情再暴发,可能会有新的规定。最难的不是请嘉宾,而是疫情。为何去年要取消颁奖,主要是前年电影院公映的电影不够二十多部。我们这一届是第四十届,合并了2020和2021年才有了六七十部电影,足以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去选出最佳。目前我们只希望疫情之下,能安然无恙办好这届颁奖礼。

  南都:很多影迷称今年的入围名单是近些年里最好的,你如何评价今年入围影片的质量?

  文隽: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业界共同投票推荐出来的,等于每一年度我们电影界的成绩表,成绩好坏视乎当年的学生交的作业好坏。我很感谢观众的褒奖,今年入围名单有水准相对高的《梅艳芳》《怒火》,有文艺的《浊水漂流》,有感人的《妈妈的神奇小子》,也有风格独特的《智齿》,成绩的确不错。我是金像奖的董事之一,我和其他董事局成员只会把控奖项从投票到颁奖礼的流程,我们对谁能得奖其实没有话语权。颁奖礼通常有“大年”和“小年”,如果那年平均水准没那么出色就是“小年”;如果每部都很厉害,像1991年有《阿飞正传》《客途秋恨》《喋血街头》等经典,谁输了都可惜,那就是“大年”。

  南都:最佳导演的入围名单中,有纪录片《好好拍电影》的导演文念中,有影迷质疑,纪录片能否作为导演调度水平的体现?

  文隽: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个类型,在更早之前,张经纬导演的音乐纪录片《音乐人生》,拿到了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入选的影片,只要能够公映,且符合入选资格,就可以被投票者投票提名,纪录片也一样。我们在几年前修正了一些规定,提名的纪录片唯一不可以入选最佳男女主角,纪录片的人物不是在演出,而是真实的影像记录。除了演技类奖项,纪录片被提名导演技法类奖项、剪辑类奖项和其他技术类奖项,我们全都接受。事实上,在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纪录片也是有机会拿大奖,比如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颁给了纪录片《华氏911》。文念中导演的《好好拍电影》记录的是许鞍华电影生涯的一些足迹,无论是剪辑、取材和诚意,都足以让投票者觉得他是好导演。我们并没有将纪录片拒之门外。

  02  

  以票论奖

  游戏规则如此 结果就是如此

  南都:香港电影金像奖囊括业界很多不同的投票者,是否担心牵扯到感情会影响到客观,比如这一届的《梅艳芳》入选?

  文隽:不会的,每个业界投票者一定有感情在里面,但是我们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去影响大部分人的感情,他们投票当然是有感情的,比如有人特别喜欢文艺片,有人特别喜欢某部片的演技,有的人特别喜欢某部片的故事……但所有的奖项投票公正与否就是由票数多寡决定,个人的感情无法影响到赛果。

  南都:今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入围者有两位内地演员(刘雅瑟和巩俐),我留意到近些年因为合拍片的“香港男星+内地女星”的模式,让不少内地女演员入围并获得最佳女主角,这是否未来趋势?请问如何评价?

  文隽:“未来趋势”这个字眼用错了,每一年都有当年的特殊情况,你也说出了为何内地女演员提名机会高,因为合拍片有名额限制,合拍片多数会用香港比较有号召力的男主角,为了满足使用内地演员的配额,于是女主角索性找周迅、巩俐和章子怡这种级别的内地女演员。相比之下,这类电影都是些有分量的电影,所以提名的机会就高。《夺冠》里的巩俐当然演得很好,但她的电影是2020年的电影,大家是否还有热情呢?我觉得她能入围已经很好了。《智齿》里的刘雅瑟,她的演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郑保瑞导演面试过很多女演员,只有刘雅瑟有本片需要的气质和味道。她出道十几年,现在香港很多导演都很喜欢用她,比如2020年的《麦路人》。我们香港业界对她很有好感,所以年初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把最佳女主角给了她。这种奖项不会有什么趋势,每一年都是视当年而定,没有谁能够控制得了趋势。

  南都:不少观众替《拆弹专家2》的邱礼涛和刘德华、还有《怒火》的谢霆锋没有入围感到可惜,你觉得他们为何没有入围?

  文隽:大家不需要可惜,任何颁奖一定有遗珠。无法入围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他们的票数不够,他们没法达到最高的五部电影和提名人选的票数,所以他们就成了遗珠。这种可惜等于我们看奥斯卡或其他电影奖,也会有人说谁谁谁没得奖,谁谁谁更好,没有关系,你就觉得谁最好就可以了,你可以在心中有个颁奖礼。游戏规则如此,结果就是如此。

  03  

  新人涌现

  新浪潮常常发生 但未来仍不可知

  南都:近些年香港影坛出现了一批新导演和新作品,实现了小范围的复兴,这股风潮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文隽:董建华时代,香港就有一个电影发展基金会,它专门有笔钱扶持香港电影界。近六七年前,他们除了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型的电影制作,还举办了一个“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给一些新人,比如在校的电影系学生,他们可以先交剧本,然后得到政府资助,从最初的两百万(大专组)五百万(专业组),再到这两年五百万(大专组)八百万(专业组),让他们参赛的剧本变成电影。所以才会衍生出《一念无明》《沦落人》等电影。很多新导演参加这个计划,就算不能够拿到钱,他们的剧本也会受到电影公司青睐。我曾在一个论坛讲过,20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初香港有过一次电影新浪潮,有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和章国明等人的涌现,足够的人数才能算一个潮流。新浪潮每个年代都有可能发生,这五六年来俨然有新的一波新浪潮涌现,每年起码有三四个新导演,他们也确实展现了才华和能力。

  南都:你觉得新一波新浪潮的导演,跟20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那批新浪潮导演相比,有什么特点?

  文隽:所有新导演执导的电影,都是拍摄他们比较熟悉或者能够掌控把握的题材,然后发挥他们在技巧方面的才华,或者在内容方面制作一个剧本。我觉得这一批新导演,跟当初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新导演是相似的,当年的徐克会在技巧上去挑战,比如《蝶变》《第一类型危险》;许鞍华拍香港大学附近的一件悬疑命案,拍出了处女作《疯劫》;章国明拍他熟悉的警匪片,比如《点指兵兵》……他们都是先去拍自己熟悉的题材。新导演最难的不是拍第一部戏,最难的是拍第二部,让人认可他/她的能力。今年有一批新导演入选,比如李骏硕,他的第一部戏是《翠丝》,第二部戏是《浊水漂流》,两部电影都有可喜的成绩,我们都非常看好他;还有陈健朗的《手卷烟》也让人眼前一亮,他能否成为香港电影的希望,还得看他未来的第二部作品。

  南都:明年香港金像奖的颁发,会不会迎来一些新的变化?

  文隽:没有人能够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连明天都把握不住,大环境时刻在变,没人能够预测明天会怎么样,金像奖也是。金像奖就像我刚才说的一年一度的学生成绩表,未来的成绩如何,Who knows(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