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最高检:对246件刑事错案启动追责,问责511名检察人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嫚 07-19 01:10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松潘县人民检察院干警为松潘中学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新华社发

  7月18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检察机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依法能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检察机关确立的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实践中如何把握?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表示,认罪认罚绝非一律从宽,少捕慎诉慎押也不是不捕不诉不押。检察机关在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全面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充分考虑具体个案的特殊情况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感受,依法当宽则宽、该严则严。

  对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件刑事错案直接督办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最高检2021年对2018年以来改判纠正的246件刑事错案启动追责,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件直接督办,从严追责问责511名检察人员,以责任追究倒逼司法责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检务督察、检察官惩戒等内部监督机制。

  据介绍,2018年5月,最高检针对派驻监狱检察人员相对固定、监督敏感性不强问题,开展监狱巡回检察试点,改“派驻”为“派驻+巡回”,成效明显,被纳入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进一步落实中,又创新开展省内、跨省交叉巡回检察,既监督监管执法,更纠正驻监检察不力问题。最高检直接组织两轮跨省交叉巡回检察。

  在侦查监督方面,2021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出台意见,共同设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加强对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2018年1月至今年6月,共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0.2万件、撤案10.7万件。

  此外,检察机关还加强对生效判决裁定的监督,优先选择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纠偏、创新、进步、引领价值的典型案件,抗诉一件,尽力促进解决司法理念、政策、导向性的问题,发挥对类案的指导作用。2013年1月至今年6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分别提出抗诉7.3万件、4.1万件、1762件。

  

  推动涉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 解聘近三千名有前科人员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后,在构筑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上,检察机关将如何发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童建明介绍,在检察办案中,既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的未成年人,也竭尽所能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一方是犯罪的未成年人、另一方是未成年的被害人,做好双向司法保护。一方面,对涉罪的未成年人,其中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坚持少捕慎诉慎押。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率达到63%、不诉率54%,附条件不起诉率36%,“这三个数字较20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约29、30和24个百分点,很好地体现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童建明说。

  与此同时,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也要管束到位,依法惩治不纵容。童建明介绍,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检察机关共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4.6万人。另一方面,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出台专门救助意见,联合公安机关建立了1600多个“一站式”办案区,促进询问、取证一次性完成,防止在办案中给被侵害的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检察机关持续抓实最高检2018年针对校园安全问题向教育部发出的“一号检察建议”,促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

  数据显示,制度施行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800余件,对未履行报告义务促追责近300人;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0万余人次,解聘2900余名有前科劣迹人员。

  童建明还介绍,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强化综合司法保护。贯彻未成  年人保护法,以司法保护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家庭教育指导、督促监护令、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1+5>6”,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实。

  

  2018年至今共受理监委移送职务犯罪近9万人

  

  发布会介绍,在推动反腐败工作方面,2018年至今年6月,检察机关共受理监委移送职务犯罪近9万人,已提起公诉6.7万人。依法履行查办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职责,2018年10月刑事诉讼法修改至今年6月,共立案侦查5349人。

  据介绍,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013年至今年6月,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58万人,起诉1490万人。扎实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3万人、“保护伞”2987人。经过持续努力,党领导人民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2013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0.8万人降至5.9万人。

  此外,针对重罪持续下降、轻罪占比逐年上升的明显变化,检察机关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从2013年的17.9%和4.9%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2%和23.5%,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的诉前羁押率从2013年的61.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2.7%。

  

  认罪认罚绝非一律从宽 少捕慎诉也非不捕不诉

  

  检察机关确立的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实践中如何把握?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在发布会上回应南都记者称,认罪认罚绝非一律从宽,少捕慎诉慎押也不是不捕不诉不押。检察机关在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全面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充分考虑具体个案的特殊情况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感受,依法当宽则宽、该严则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抢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醉驾、扰乱市场秩序等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大幅上升。”张晓津称,这里面有“两个90%”:一是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罚的轻罪案件和作出不起诉的案件达90%左右;二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也已接近90%,其中绝大多数是轻罪案件。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大大降低,对其就没有必要采取羁押候审的措施。面对这样的重大变化,司法办案理念和政策应当与时俱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中央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后,又于去年确立了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促进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刑事司法从“治罪”走向“治理”,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张晓津称,实践中,检察机关注重一体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认罪认罚案件当事人的申诉率为0.046%,低于其他刑事案件申诉率6.45个百分点,诉前羁押率从20年前的91.4%下降到两年前的59.3%、进而下降到今年6月的32.7%。

  张晓津表示,对那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必须落实当严则严、该捕则捕,依法追诉、从重打击。对轻罪有从重处罚情节的,也要体现从严处理。对涉嫌轻罪不逮捕的,可运用电子手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监管;对决定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移送主管机关给予应有处罚,确保刑事追诉宽严相济,行政处罚从严从重。

  

  4年来有1300余人主动退出员额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检察机关在抓实司法责任制改革、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检持续巩固深化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改革举措,并积极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成果上升为立法。相关的一些成熟做法已经上升为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高景峰称,为保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实施,建立了检察官的遴选、退出、考评、追责、惩戒等一系列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配套体系。各级检察院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机制,推动新的司法办案机制顺利进行,各项检察业务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检察官队伍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检察机关共有员额检察官6.9万余名,同时落实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机制。2018年以来,因为办案压力、考核压力和个人原因等,主动退出员额的有1300余人。因为考核不合格而退出员额的有440余人。

  高景峰还介绍,检察官作为司法办案的主体进一步显现。司法责任制改革实行的是“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并且以权力清单的形式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权责范围。检察官在授权范围内依法行使职权,并且对其所办理的案件负责,办案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办案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办案的质效明显提升。

  此外,领导干部办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景峰称,最高检抓住领导干部这个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关键少数”,出台了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办案的专门意见,要求入额的领导干部必须办案,严格入额领导干部的办案类型、数量和标准,强调办案必须阅卷。健全入额领导干部办案的运行机制、配套机制,建立了入额领导干部直接办案的通报制度。2019年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入额的院领导共办理各类案件188万余件,占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总数的11.8%。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金句

  认罪认罚绝非一律从宽,少捕慎诉慎押也不是不捕不诉不押。检察机关在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全面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充分考虑具体个案的特殊情况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感受,依法当宽则宽、该严则严。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

  

  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追责必须落实到责任主体。2021年,最高检组织全面排查2018年以来再审改判的刑事错案246件,对其中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起案件直接督办,真正把追责落到实处。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

  数读

  ◎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

  2013年至今年6月,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58万人,起诉1490万人。扎实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3万人、“保护伞”2987人。

  

  ◎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

  2013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0.8万人降至5.9万人。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从2013年的17.9%和4.9%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2%和23.5%,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前的诉前羁押率从2013年的61.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2.7%,司法文明和进步充分彰显。

  

  ◎加大经济领域犯罪惩治力度

  2013年至今年6月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03万人。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综合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4万人,比2013年增长59.3%。

  

  ◎注重精准监督

  2013年至今年6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4.1万件。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762件。结合办理行政申诉案件,深入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已化解行政争议2.1万件,其中争议10年以上的1258件。

  

  ◎做好公益诉讼检察

  抓住生态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损害公益突出问题,加大办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万件,是2018年的1.5倍。98%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在诉前得到有效整改,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