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更有活力更具韧性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媒体报道,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广州、深圳目前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已有一些创新探索,而在最近举行的中国家博会(广州)上,这个话题同样也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将儿童友好建设作为美好生活的关键考量。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一定要看对儿童友好不友好;经济社会有没有达到高质量的程度,一定要看对儿童有没有足够友好的态度。正是着眼于此,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但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乃至友好城市,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以致在不少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对于儿童这个本应优先发展的人群考虑欠周,存在政策不包容、服务不匹配、保障不到位、空间不充足、环境不安全等问题。不少家庭痛感,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公共体育、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不够,自己带孩子出去,常常遭遇选择苦恼,因为要么孩子喜欢玩的地方不安全,要么可以让孩子放心去的地方又不太符合其需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积极探索更显得难能可贵。
早在2015年,深圳即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单个领域向全域推进,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
广州则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提出构建30分钟公交可达全域的儿童友好生活圈,营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开放空间,打造安全、便捷、趣味的出行空间,同时完善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保障儿童在舒适、友好的社区环境中成长。
从广州深圳的实践可以看出,由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涉及城市规划、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既要在市政建设、公共建筑等方面明确儿童空间、设施等“硬标准”,又要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软标准”,因此,儿童友好,理念必须先行,政策要做先导。
在政府力量之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还需要努力吸引各方参与。这次中国家博会(广州)的举行过程中,不少设计师就以其业务技能和亲身体验贡献了不少灼见。
不少设计师认为,以往大部分设计师都以大人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儿童需求,但其实,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需从儿童的满足感出发,同时,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必须先确保绝对可控的安全,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无异于提醒各类儿童空间的规划中,需要坚持以儿童为主导,需要大人俯下身去,用“一米的高度”来看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对孩子们来说,空间是获得生活体验以及成长的重要场所,安全当然是首要标准。但当代儿童往往有着更多的需求,设计师建议思考“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孩子们能够亲近自然,在他们喜欢的空间里自由健康成长。这些意见显然都值得认真倾听。
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说过,“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而一座对儿童友好、让孩子们喜爱的城市,无疑也是更温暖更包容、更有活力也更具韧性的城市。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的城市,这应该是所有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