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采购倾斜,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更足
财政部、央行、公安部等中央102个部门近日集中公开本部门2021年度决算情况。各部门决算账单集中公布在财政部官方网站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上,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并监督。每本账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4个部分。各部门均公开了收入支出决算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等9张报表,涵盖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今年是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的第12年。看似一个常规的动作,今年的账本有什么新意?
如果说部门预算是部门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那么决算则是反映部门所有预算收支和结余执行结果及绩效等情况的综合性年度报告,其反映的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说到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一年“三公”经费花了多少,一些财政投资的重大项目取得了什么效果,政府采购的钱主要投向了哪里……这些问题向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也不例外。“三公”经费一如既往地收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和讨论。
媒体注意到,通过贯彻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以及受疫情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减少,2021年多数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大幅小于预算数。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度“三公”经费支出完成预算的16.45%,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则分别完成预算的22.5%、25.6%。
政府部门花钱不大手大脚值得称赞,更重要的是,花钱要讲究效益,确保花钱要问效、无效则问责。今年发布的中央部门决算中,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数量继续增加,特别是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了说明,被认为意义重大。
据悉,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数量增长到了586个,比上年增加93个,反映了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现在这些信息都充分展示在了公众的眼前。
强化绩效管理是确保用好财政资金的关键。绩效信息的公开,其主要目的当然并不是“挑刺”,而是旨在促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因为这种公开透明的无形压力会传递到各个部门,从而产生强大的约束效应。
政府采购情况越来越细致,也是今年账本的一大亮点。
2016年以来,财政部推动以部门为单位随决算向社会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情况,公开内容既包括整体情况,也包括各部门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情况。今年,中央部门决算进一步细化了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情况,要求公开货物支出、工程支出和服务支出授予中小企业分别占比。
对遭遇疫情冲击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这一变化的意义尤其重大。
众所周知,由于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年来不少中小微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为了给这些企业输血、纾困,中央政府出台了很多倾斜性政策。
这些帮扶能不能落到实处?政府采购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以全球的经验来看,政府采购也被公认为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因此中央早有明确规定,要求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审视决算账本,中央部门已率先将政府采购支出“大头”向中小企业倾斜。比如,科学技术部2021年度政府采购支出总额59000.95万元,其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91.7%,水利部2021年度政府采购支出总额452678.46万元,其中面向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92.6%。
决算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偏爱”。而透过账本,不论是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还是公众,相信都会因此而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