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正视“学习困难症”,防止学业评价标准单一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果冻 08-03 01:40

  街谈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消息上了热搜。不少网友表示相见恨晚,“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科室,长见识了”“要是自己小时候也有就好了”。8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互联网医院查询发现,“学习困难”门诊属于心理科,该门诊只有每周四下午1点半开放,限号20人,费用为25元。目前,学习困难门诊的预约很紧俏,可谓“一号难求”。

  有网友在留言中调侃,说自己“上班困难”“起床困难”,甚至“赚钱困难”,问有没有医院科室“收治”。调侃归调侃,与一般人自我感觉这个困难那个困难不同,“学习困难症”是一种经过严格医学研究认证的认知和心理障碍,尤其表现为人在语言与数学推理等方面的落后和困难。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约5%至15%的人群患有发展性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 LDs)。其中,学习困难儿童人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5%,在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约占13%。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已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它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因此,学习困难症并不是“脑子有病”或者“态度不认真”,它有身心方面的病理学成因,可以通过特殊治疗或训练加以纠正、缓解,也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严肃对待。在这个意义上,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设相关门诊,对于提高公众意识,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和家庭,深具意义。

  尽管如此,对于这样一个大众认知中的新“病种”,一是要严格界定和限制其范围,不能把所有学习上遇到“问题”的孩子,都列入需要“治疗”的范围。二是不能把学习方面出现问题都归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改善家校和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所谓“学习困难”也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国民教育尤其是国家强制的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大部分社会的主流,学习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升学主义、课业至上……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儿童“学习困难”的焦虑。

  而“学习困难”最核心的定义,就是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其所在年龄群体平均智商不相称。而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今天,“学习困难”就有被滥用之嫌。在相对单向度的教育考核体系中,那些中考、高考被赋予更大权重的科目,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一般标准。在此评价体系中,有艺术天赋而数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或者文科行理科不行的学生,都可能被视为学习困难或部分学习困难。单一评价机制不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也在商业领域催生大量以提高智商、补脑为噱头,实则无科学依据的生意,滋生行业乱象。

  因此,社会不应该把所有不适应学校课业单一评价机制的学生都“病理化”,当成“问题”,送去“纠正治疗”。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见过“自己累死累活,不如别人随便搞搞”的那一类人,重要的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认可和奖赏个人不同面向的学习能力。现在升学途径渐宽,有些不适应某一教学体系的学生,换一种教育体系就如鱼得水,成为“天才”,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就是例证。希望社会在正视“学习困难”存在,帮助有需要个体的同时,不要忘了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用一套更为多元、尊重个性的评价体系,让更多学生各得其所、脱颖而出。 □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