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举行“人民法院这十年”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
设立评价机制 解决不立案问题
最高法
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人民法院这十年”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效。
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95.7%
据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诉讼服务中心主任钱晓晨介绍,自2015年5月1日,人民法院全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其中,民事一审9306.25万件,行政一审187.89万件,刑事自诉13.30万件,国家赔偿10.85万件,首次申请执行4318.88万件,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95.7%,天津、上海、浙江、福建、重庆、云南等地当场立案率超过98%,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钱晓晨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从传统开庭审判,向化解纠纷源头延伸。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诉讼案件数量在2016年、2019年先后突破2000万件和3000万件关口的情况下,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民事诉讼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15年后首次下降。同时,人民法院依托调解平台发展在线调解,2021年,全国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610.68万件,同比增长43.86%,今年上半年,诉前调解成功案件330.43万件,同比增长26.38%。“今年上半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68万件纠纷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调解,每分钟就有57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平均调解时长12天,不到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的三分之一。”钱晓晨说。
全国1万多家法庭可异地受理立案
自改革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多部规范性文件,明确登记立案范围、适用要求、操作规程等,推动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登记立案新模式,现场立案、自助立案、网上立案、巡回立案、邮寄立案、12368热线立案和跨域立案服务,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立案渠道更加顺畅,“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等问题基本得到根除。”钱晓晨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跨域立案服务,全面推动建立就近受理申请、管辖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动的跨域立案联动办理机制。目前,1万多家人民法庭均可提供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立案服务,实现四级法院全覆盖。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5.4万件。
仍有少数法院存在“立案难”
钱晓晨介绍,自改革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法院已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为确保立案登记制改革真正落地见效,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全国法院采取专项督查、常态督导、交叉检查、全面自查、视频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强化跟踪监督,坚决防止“立案难”问题反弹回潮。去年,针对年底不立案、拖延立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专门会议,出台指导意见,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投诉举报功能,研发上线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综合施策,彻底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年底立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据人民法院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显示,2021年12月,全国法院收案数大幅增长,收案数较2020年12月增加134万余件,同比增长104.16%。
“目前,仍然有当事人反映部分地区、少数法院存在着立案难问题,影响了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成效。”
钱晓晨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在去年开展整治年底不立案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改革督导举措,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中国移动微法院、12368热线、立案窗口,设立立案评价机制,及时核查解决不立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