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建议加快形成都市圈轨道网络


洲头咀隧道和内环路高架桥驳接的绕圈式引桥洪德立交桥。 南都拍客 吕华当 摄
城市交通建设已步入存量提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广州交通枢纽的功能如何优化提升?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 《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下简称《报告》),从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交通需求与供应、道路空间利用等方面对年度交通情况进行梳理。特别提出,要通过补链、强网,快速形成广州都市圈轨道网络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
《报告》统计显示:2021年,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保持正增长,分别稳居全球第五和第四。铁路枢纽年旅客发送量8963万人次,广州南站稳居全国第一。
同时,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交通联系紧密。大湾区九市间日均出行量662万人次,同比增长3.3%,占全省21个地级市间总出行量的75%。都市圈层面,广佛肇占42%,流动性高于深莞惠(40%)和珠中江(18%)。同城化层面,广佛两市间出行量174万人次,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26%,高于深莞20%(128万人次)、珠中7%(45万人次)。
全面提升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服务
《报告》提出了三项趋势与建议,首先是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服务。“十四五”期间,都市圈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既有大铁模式下城际铁路,无论从设施规模还是服务模式上都难以满足“中短距、高频次、高时间价值”的城际出行群体需求。
要加快建设形成网络化规模,盘活既有外围城际铁路,实施城际铁路与都市圈快轨进中心通道过轨,加快新一轮广州片区广花、芳白、佛穗莞、南中珠、广佛西环、中南虎、广佛江珠等七条城际轨道建设,通过补链、强网,快速形成广州都市圈轨道网络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对国家高速公路进行扩容
其次,实施既有高快速路扩容提质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市域内高速公路承担着全省公路网中心功能,平均旅行速度65公里/小时,外地车占51%,过境车流比例28%,具有车流密度大、外地车辆多、过境比例高等特征,交通容量不足,整体服务水平偏低,拥堵常发。
新建设施面临投资大、占地多、周期长,利用既有存量设施挖潜改造扩容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报告》建议对国家高速公路进行扩容,确保战略大动脉畅通,如京港澳高速、沈海高速、广澳高速等。
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外围就业中心
此外,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提升网络效应和加强空间协同发展。广州地铁客流强度一直以来都保持全国最高。但随着外围轨道线的开通,全网日均客流强度从2.4万人次/公里下降到1.24万人次/公里,中心放射线地铁4号线、14号线、21号线和18号线等客流强度不足0.5万人次/公里,远低于全网平均客流强度。
《报告》指出要发挥网络效应,加快11号环线、13号线二期建设进度,提升网络连通性和系统性。要以轨道站点为切入点,提高外围开发强度,强化公服配套,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外围就业中心,加快城市功能的疏解,减少向中心流动性。
趋势盘点
2021年,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港口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保持正增长。城市交通系统展现较强韧性,开通国内第一条城市高速地铁,绿色出行比例居一线城市前列,交通运作保持稳定。
白云机场吞吐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026万人次,单一机场吞吐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8%,相比2019年降幅45%,全球排名位居第八。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204.5万吨/年,同比增长16.3%。广州作为我国的南大门,全年承担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67万人次,高于北京首都机场(19万人次)、深圳宝安机场(9万人次),低于上海浦东机场(82万人次),展现出大国大城的努力付出和责任担当。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447万标箱保持正增长,稳居全球第五。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1%,增速与全国排名前三位的上海港8.1%、宁波舟山港8.2%、深圳港8.4%有一定差距。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51亿吨,同比增长2.3%,保持全球第四。
铁路枢纽年旅客发送量8963万人次,广州南站稳居全国第一。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回升3.2%,但相比2019年仍下降38.5%。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63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6%。广州南站地处广佛边界,广佛两市客源对比为2.3:1,常住人口对比为2:1,客流构成与广佛人口规模构成高度吻合,是广佛同城枢纽共享的典范,也是支撑广州都市圈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重要的战略支点。
广佛同城比深莞联系更为紧密
大湾区珠三角九市间日均出行量662万人次,同比增长3.3%,占全省21个地级市间总出行量的75%。都市圈层面,广佛肇占42%,流动性高于深莞惠(40%)和珠中江(18%)。
同城化层面,广佛两市间出行量174万人次,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26%,高于深莞20%(128万人次)、珠中7%(45万人次),广佛与深莞人口规模相当,同城联系更为紧密。“双城”联动层面,广州与珠三角八市间日均出行量277万人次(占42%),高于深圳200万人次(占30%),广深两大超级城市间日均出行量17万人次,仅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2.6%,“双城”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向外疏解
城市空间向外拓展趋势显著,通勤效率位居超大城市前列。纵观十年人口与就业岗位变化,第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岗位增幅分别为11%、27%,增速趋缓;第二圈层(中心城区扣除核心区的夹心地带)主要承接第一圈层人口、就业转移,人口、岗位增幅分别达到101%、68%,增幅、增量均为各圈层最高,人口增幅明显高于岗位;第三圈层(外围区)人口、岗位增幅均为52%,处于中高增长水平,增长高度协同。
各圈层人口、岗位变化体现了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功能向外疏解的发展趋势。全市通勤平均距离8.7公里,平均出行时耗38.7分钟,均小于北京、上海,通勤交通时空效率较高。反映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79%,维持在较高水平。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