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广东古城》首发式暨新书分享会亮相2022南国书香节
“每个字都是用脚走出来的!”

与会嘉宾现场分享广东11座古城背后的故事。
8月20日,作为2022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背后的故事——《走读广东古城》首发式暨新书分享会”在楠枫书院举行,同步N视频和南都APP线上直播。此次与会嘉宾有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周佩文、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刘晨以及N视频记者马青、阮增豪、陈艺丹。活动现场,他们就广东11座古城背后的故事展开分享。
走读古城系列,是由南方都市报策划发起,着重采访调查从明清以来因海防制度留下来的卫所城。同时联合N视频的直播团队和视频团队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元形式,既对卫所城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姓氏源流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又对遗址的活化利用、文旅开发做了生动呈现,打造了“岭南文化古城活力库”《走读广东古城》。
村民用开山刀为他们开出一条路
据《明史》记载,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起,为加强海防、防御倭寇,明政府在广东沿海要害处大量兴建卫所。广东海岸东起饶平大埕湾,西到遂溪英罗港,绵延4000公里,当中设有8卫25所,被称为“南海长城”。报道伊始,策划团队要在广东20多座卫所城中挑选合适的古城呈现出来,经历了许多繁琐的工作。南方都市报记者周佩文是走读古城系列报道的统筹记者以及《走读广东古城》一书的统稿人。据她回忆,有时候记者团队当天已经选定所城要去踩点,又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临时否决。因为卫所城自身的特性,它们都建在海边,交通不便,记者们每次出了高铁站,还要驱车至少一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走读广东古城》历时一年,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记者很多,而N视频记者阮增豪是唯一一个走遍了11座卫所城的记者。他坦言,在深入到古城系列这个报道之前,自己对于广东沿海的卫所古城历史及现状都没有太多了解。阮增豪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隔壁镇就是靖海所城所在的靖海镇。他小时候听爷爷说,靖海镇拥有100多个姓氏,当时很想知道是为什么。直到这次有机会去到靖海所城,他才了解到那里的历史。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锦囊所城,要拍摄的北门城墙上没有正规的小路可以上去,当地的村民提前一天拿着开山刀为他们开出了一条路。
在周佩文看来,走读广东古城系列报道有两个重要的价值:拨开历史的尘埃,探寻文化的真相。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卫所城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历史也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忘。周佩文希望通过本次挖掘,将过去的宝藏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其次,她还将报道的重心放在了挖掘卫所城的文化底蕴上,这些古城除了有遗风余韵可供回味之外,它们更是文化更新的缩影。周佩文分享她的心境:“我到现在看这本书,心里仍是感慨万分,可以说上面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以温暖的阅读体验”。
“在云端走读古城”
著名潮学研究专家黄挺评价说:“《走读广东古城》融历史与现代、史料与传说、直播与视频、文字与图片于一炉,不仅仅定位于活泼有趣的旅游读本,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挖掘、保护和弘扬广东沿海卫所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一个亮点是其与新媒体融合得非常紧密。每一期报道融合多样新媒体形式,如直播和短视频,用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讲述古城背后的故事。
N视频记者马青是第一批接触走读广东古城系列专题的直播团队成员,在负责蓬洲所城报道的直播制作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直播要求一镜到底,整个流程不能有任何卡顿,在蓬洲所城的第一次直播,当地的向导和记者在交流上出现分歧,导致第一次的呈现效果不佳。周佩文力求做到最好,要求记者和村民向导重新沟通拍摄,才有了第二次的完美效果。
在谈及团队进行视频创作遇到的难点时,N视频记者陈艺丹说:“古城背后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要通过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将其呈现出来,还要将古城历史和现代的部分讲明白,很不容易。”每个古城特色不一,文物保存情况也不同,很多古城的城墙已经消失,但是有些古城的村民自发地将古城墙的碎片保留了下来,这一点让她觉得十分感动。陈艺丹说:“大家在不同的时代,以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保存历史,而我们选择以视频、直播和文字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将古城的故事延续下去”。
“这些古城仍然活着”
刘晨是走读广东古城系列报纸版面报道的编辑,在谈到此书的意义时他说: “这本书所呈现的古城很多都未经旅游开发,而这点恰恰让古城在‘独立的生存’的同时,保留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古城里的人和城紧密融合,焕发出了新的人文气息,这本书想要呈现的就是活着的古城。”
周佩文回忆说:“在整个走读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为我们导览的所城子弟,在采访中,充当我们向导的大都是当年建城军户的后人,他们堪称古城活字典。除了积极对外宣扬古城历史文化之外,这些后人还会自发地保护自己的家乡。”
在遂溪乐民所城,20世纪90年代,由遂溪县部分离退休干部、当地名人及镇、村有关干部组成的“遂溪县乐民镇乐民城文物保护理事会”成立,以民间组织形式对乐民珍珠城(包括文明书院)进行保护。
又如在茂名神电卫城的城墙被拆除70多年后,时任电城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永忠,动员电城居民把家里多余的城砖贡献出来,砌成两根石柱,矗立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孩子们记住神电卫城的历史,代代相传下去。
又譬如在阳江的双鱼所城,村民们用当年拆下来的城砖建成房子,以后会发展为民宿,接待前来古城寻找文化遗韵的游人。这些古城直到今天依然“活着”,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各自虔诚的“守城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是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牵头人,正如他在走读广东古城的推荐语上写的:“走读古城很有意义,走读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古城的过程,我们不仅是旅客,不仅是要看哪个地方好玩,更要认识它的价值,知道哪些东西没有保护好,然后把保护付诸行动,让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之地”。
名家点评
《走读广东古城》一书,收集、爬梳、剔抉史料,作者亲临每处故址遗迹踏勘,特別着重调查从明清以来因海防制度留下来的卫所城,来自全国各地军户的后代,与本地居民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饮食、礼仪等文化,让人们从古厝戏台中,感受到“百载兵刀销尽处,千秋钟鼓遏行云”的风神骨气。
这本书,以崭新的角度发现和观察历史以及民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手段,呈现尘封的辉煌,展现岭南文化形成过程的案例,极具参考价值。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
广东沿海仍保存有众多卫所城旧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不单有责任去保护城楼、民居、戏台这些历史遗存,更要对蕴含其中的信息进行解读,包括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甚至姓氏源流。这些历史细节并未消散在时空里,而是已经融入了今人的血脉当中。走读古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走进历史现场,边走、边读、边思考,这是阅读历史的最好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李永萍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