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香港房地产市场将何去何从?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表示:

香港楼市刚需主导 抗跌能力很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震 黄建辉 08-26 01:39

  扫码看视频

  施永青 香港房地产代理龙头、中原地产集团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被人称为“地产代理之父”。

  “一个地方经济好,房地产才会好。当全球经济放缓,有些地方可能负增长,香港多少会受影响。因为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如果单靠本地内循环,就只是‘塘水滚塘鱼,冇啖好食’。香港主要是靠内地。这样香港才有角色可以扮演。经济有增长,家庭平均收入上升,买楼需求亦会增长。”

  以前,不少香港投资者认为,香港的楼市与股市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如股市连跌数个月,楼市就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跟着一起下跌。历史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股市下跌近七成,楼价也跌了近七成。

  但香港回归以来,金融业蓬勃发展。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近20年更是走出一波长红走势。

  2008年金融海啸,股市下跌七成,楼价只下跌约25%;最近遭遇疫情影响,股市从2021年初约30500点,下行至约20000点,下跌幅度逾1/3,但楼市却基本持平。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何方?香港的楼市是否会迎来拐点?我们专访了香港中原地产集团的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施永青。

  香港楼市20年持续上升

  源于国家经济全面腾飞和本地刚需

  记者:香港回归以来,尤其是从2003年到2022年,楼市长期上升,涨势延续近20年,当中的主要上升动力是什么?

  施永青:1997年之前,香港楼市大约是升5年、跌3年,每个波动周期都不过10年,但这次一升就由2003年升到2022年,持续近20年。任何资产市场都有周期,向来有一定的规律,但过去20年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大的上升周期。香港此前的楼市波动规律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香港楼市过去的上升动力,主要来自国家经济的全面腾飞。如果没有祖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动力,令香港的特殊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话,我相信中间会出现不止一次的楼价显著回落。

  记者:曾经有传言声称,香港楼价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南下资金的炒作,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记者:伴随祖国经济的腾飞,香港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机遇,因此香港人整体收入有所增加,有了钱就有能力买房地产。而这期间内地资金流入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一般的中小型单位,即“大路”市场,大部分买家都是香港人买,即使楼价最高峰的时候,以成交量计,外地客买的楼不超过本地交投量的10%,通常是只有3%-4%左右。

  香港政府2012年推出30%的买家印花税政策,进一步限制了这些资金流入楼市,现在,外来资金的比例只占香港楼市成交量的百分之零点几,不足以撑起楼市。所以即便在以前未有相关税收限制时,外来资金也只能叫做“推波助澜”,要是没有本地资金投入作为基础,这些外来资金无法“兴风作浪”。

  好楼盘让买家“争破头”

  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还是要看中国经济

  记者:近来,有人看跌香港的楼市,但至今香港楼市仍守在高位。你认为支持楼市的动力是什么?

  施永青:很多看跌楼市的人,是因为觉得股市跌了这么久,楼市没理由不跌。但香港楼市的抗跌能力的确很强。当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香港楼市的参与者和股市的参与者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香港股市的参与者全是投资者,但楼市参与者则不同,香港楼市99%的参与者都是刚需自用型买家。例如结婚要买楼、有孩子或收入多了也会换楼,这就是刚性需求。现在香港因为供应短缺,每年平均只有1.5万至1.6万个住宅单位供应。如果以香港750万人口约250万个家庭计算,只要每年有1%的家庭有买楼需求,就需要2.5万个住宅单位,但现在香港楼市只有1.5万个供应,供需缺口较大。这样一个由刚需主导的楼市,大跌的机会相信不大。

  记者:由于美国加息的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升高,在外部不稳定因素影响下,你认为香港楼市将何去何从?

  施永青:美国加息使得同业拆息上升,供楼难度增加,这些都是实质性影响。我认为下半年甚至还会调高最优惠利率,令消费者实际供楼的负担能力下降。因此,叠加其他负面消息影响,下半年楼价遇到阻力已是无可避免,现在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连锁反应。

  不过,近年一些条件好的新楼盘,例如铁路上盖或价值合理的,买家仍是会“争破头”。现在,银行也乐于贷款给买家,对楼市仍是支持的态度,这使得市场相对稳定。至于楼市拐点会否出现,长远还是要看中国经济,如果中国增长没有这么多了,香港特区得益少了,那么能够流入房地产的资金自然减少,发展商要减价卖楼,楼价便难升。

  记者: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之后,楼市将继续成为焦点议题。你对未来的房屋政策有什么建议及期望?

  施永青: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例如不同的地块要改变用途,就需要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加速配合,做出全面的规划才可以。政府要和香港人讲清楚,满足市民居住刚需的计划要有压倒性的地位,这样才能释放出更多可用的土地。

  重心放在大湾区

  上百个慈善项目遍及内地十多个省份

  记者:中原地产在1992年进军内地市场,早期曾经风光无限,近年则面对激烈竞争。你如何评价这30年来中原地产在内地的发展?

  施永青:初到内地,中原地产的发展相对顺利。2000年以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一批新的企业家。他们的基本策略是先占领市场,达到垄断地位后再慢慢赚钱,或者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我们的习惯则是将赚到的钱再进行投入,如果用别人的钱、拿投资者的钱会“周身唔舒服”。因此如果遇到这样的对手,我们的竞争力便相对弱了,现在我们要重新调整好策略,关键是要先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

  记者:近年来,香港人到大湾区创业及就业蔚然成风。你认为香港年轻人如何才能在湾区开创出一片天空?

  施永青:我们很早就已经在大湾区布局了,大湾区是中原地产在内地投放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当然是看好,才把重心放在大湾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去大湾区就会成功那么简单。如何在大湾区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呢?坦白说,香港的新一代都是富二代,不是说真的很有钱那种,而是不愁吃穿,他们身上欠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那种拼搏精神。大湾区的经济动力相对更足,但你要做得比别人好,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才可在大湾区发展中获得机会。

  记者:多年来,你一直在内地从事慈善公益,随着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不断推进,你的慈善基金如何与时俱进?你的金融扶贫(如微贷)的成效如何?

  施永青:我的慈善基金,一些以前做的项目,现在在减少,或者不做了,例如兴建学校、筑路修桥等,因为,这些项目现在国家建得好很多,也不用我们再来兴建。在金融方面,慈善基金除了有做小额贷款,更多的是在农村鼓励他们成立合作社、统销统购、介绍新的种植及饲养方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现在中国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有所提升,但协同扶贫方面仍有一定的需要。因此,我的慈善基金仍然还会不断物色不同项目去做,现在我们同时进行的还有超过100个项目,遍及内地十多个省份。

  香港经济日报

  统筹:张志慧

  朱震 刘丽丽

  采写:朱震

  视频:马锦辉

  黄耀文 吴俊彪

  摄影:黄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