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治理鳄雀鳝,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胡一刀 09-01 01:20

  街谈

  近日,河南省汝州市大费周章,抽干当地城市中央公园内的云禅湖水,抓捕两条“水中怪鱼”鳄雀鳝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媒体又相继报道,在北京、广东、湖南、山东、云南等地也先后发现鳄雀鳝,发现地散布于小区景观水系、野外自然水体等多种场合,甚至有媒体披露了关于鳄雀鳝伤人的消息。该如何应对、处理鳄雀鳝等外来物种,一时成了公众颇为关注的话题。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鳄雀鳝与福寿螺、红火蚁、非洲大蜗牛等类似,符合入侵物种的基本特征。但是,亦有一些专家指出,鳄雀鳝属于热带鱼类,在自然水体尤其是冬季寒冷的中国北方自然水体中,“鳄雀鳝怕是过不了冬季这一关”,因此其是否足以引发生物入侵风险还有待观察。

  科学研究讲求的是严谨性,从不同角度考量,专家得出不同观点,这很正常。从已披露的事实来看,鳄雀鳝属入侵物种无疑,毕竟对其他动物来说,鳄雀鳝就是水中杀手,横扫一切鱼类和虾米,原来水体系统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在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直接被“团灭”,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显然构成了破坏。

  既然鳄雀鳝有堪称毁灭级的破坏性,那为啥在部分专家眼里,其是否构成入侵风险,还有待观察呢?这可能是与科学讲究实证主义,需要完整的“证据链”有关。另外,隔行如隔山,生物入侵到底多大范围的破坏才算得上风险?这些可能都不是大众凭感性认知所能准确领会的。不过,即便存在一定的门槛,这也并不妨碍公众对此事的持续关注和参与。毕竟,对生物入侵的定性还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拟定完善。

  当下,业界对于鳄雀鳝能否在北方过冬还存在争议:一方认为,源自北美洲的鳄雀鳝属于热带鱼,一旦水温低于10℃就难以生存。加之由于北方发现的鳄雀鳝多数是单独存在,无法发育出种群,也就无法形成优势物种。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扬州晚报》就曾有报道,2021年下过雪的扬州就发现了一条鳄雀鳝,非但没冻死,反而池塘中的鱼虾全成了它的过冬口粮。这也是另一派专家持不同意见的原因。也是,动物都有适应性,何况凶猛的鳄雀鳝?

  不过,科学研究容得下争鸣,允许来日见真章,但对外来物种的处理却是刻不容缓。一旦生物入侵被坐实,不但会严重危害本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对大部分区域属亚热带的广东而言,这种紧迫性更甚:不仅纬度上适合鳄雀鳝生存,当地观赏鱼颇受欢迎的市场氛围、视鳄雀鳝为“福鳄”的落后观念文化等,都给鳄雀鳝的治理提出了挑战。

  尽管学界对于鳄雀鳝是否会构成生物入侵风险,尚未给出权威结论,但对以其为代表的外来物种治理而言,显然应该“料敌从宽”,在具体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也宜紧不宜松。考虑到鳄雀鳝已经在珠江一带建立了种群的严峻现实,广东更应当在鳄雀鳝的治理上先行一步,从鳄雀鳝的喂养、运输、交易等各个环节着手,对其严控严查严管,并以此带动全国各地把治理功夫下在平时。要多一些科学方法,而不是等其“入水”后再大张旗鼓、高成本地予以捕捞。而所有这些治理环节,可能都需要有更加专业更加权威的指导,否则治理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