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避免对节日人口流动“一刀切”
随着中秋国庆假期临近,不少地区发布了针对返乡和出游的防疫提醒。河南多地发布了“致在外老乡的一封信”,倡导中秋假期非必要不返乡,其中邓州市就在信中提到,“跨区域往返流动,接触人员复杂,感染风险增大,希望您近期暂缓返乡,尽量留在当地赏月过中秋”。
近期疫情形势不容乐观。9月1日,全国有26个省份的103座城市报告疫情,创2020年初疫情出现以来的最高纪录。9月2日,全国新增本土新冠感染者1819例,涉23个省份的95个地级行政区,包括7座省会城市、1座直辖市在内的33座城市因疫情处于部分或全部静态管理,超过6500万居民受到影响。数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当务之急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疫情控制住,中秋、国庆假期人口流动加大,无论是出于方便出行,还是为了做好防控,都需要提前做好指引。
假期人口流动有着明显的规律,劳务输出大省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输入压力,比如河南、湖南等地,接下来会面临比较多的人口流入。这些地方在针对返乡人群的提醒中,普遍提到希望民众暂缓返乡,尽量留在当地度过假期,而对于返乡人群则提出了报备、定期核酸等要求。各地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规范,不过,考虑到当前各地疫情散发,有必要强调分类防控的原则——针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群,理应采取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而对于其他出现零星病例的低风险地区,则有必要避免出现过度防控的情况。
疫情传播风险主要来自高风险地区,目前国内的高风险地区基本都采取了临时性静态管理措施,如此一来疫情传播风险其实就比较好识别。近日上海有关部门就明确提示市民,“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区或实施临时性静态管理区域”,这种提醒值得注意。
假期出行目的各异,有的人是为了旅游,有的人是为了走亲访友,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风险。返乡人群如果能够遵从当地的疫情防控规范,无疑能有效降低风险。倒是外出旅游,当下可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假期遇上疫情,这样的遭遇已经不新鲜,从内蒙古到海南,都出现游客因为疫情而影响出行的现象。事实证明,大量游客扎堆出行会放大疫情传播风险,民众在出行前有必要做好研判。近来多地提倡市内的郊区乡村游、城市休闲游,对于有外出旅游需求的人群来说,可能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假期做好疫情防控是首要任务,在此前提下如何尽量方便民众出行,无疑也是值得注意的,毕竟很多人存在出行的刚性需求,“一刀切”式的防控要求不仅不可取,也不现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近来也在推动一系列方便出行的政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健康码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各地健康码规范赋码、及时转码、守住安全底线。另外,推动实现确诊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风险等级、核酸检测结果、抗体检测结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等健康码相关核心基础数据全国统一共享。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提高出行效率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彼此共享的数据能否真正作为制定具体防控政策的依据,换句话说,各地能否执行相应的数据互认要求。
此前,有民众外出时出现健康码“摘星”之后又被赋异常码的情况,一度引发健康码规范方面的大讨论。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方便民众出行,需要一套统一的规范。其实,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在制定具体的疫情防控政策时,各地也应该相互对照,毕竟,每个地方面对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既没有理由降低要求,也没有借口过度防控。
- 下一篇: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