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市场主体总量破1600万户
相比2012年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2.1倍,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东莞全面深化“证照分离”和“一网通办”改革,2022年4月,东莞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南都资料图
9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省商事制度改革十年”新闻发布会。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张文献在会上介绍,广东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相比2012年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了2.1倍,全省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
高频办证事项申请材料压减50%
201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十年来,广东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推动改革从市场“准入”延伸到市场“准营”,从前端“宽进”推进到后续“严管”,以改革突破推动流程再造、制度重构,成为广东省标志性改革之一。
十年间,广东率先以“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小切口”撬动制度大变革,推动“办照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登记由5个环节压缩为1个,企业开办时间从35天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率先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实行清税“承诺制”、企业除名和依职权注销,将简易注销登记公示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
围绕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广东推动改革从“准入”向“准营”拓展,让企业既能进市场的“大门”,也能进行业的“小门”。广东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和地域两个全覆盖,将528项涉企经营许可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分类改革,扩大实行告知承诺制范围,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广东还率先启动“一照通行”改革,对企业高频办证事项实行“灵活组合、一表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申请材料压减50%,办理时限压缩70%,推动许可审批质量和效率双提升。
突出优化审批全过程
推动企业办事“最多报一次”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张文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面临新趋势新挑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接下来,广东将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以及南沙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对标国际一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准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最大程度尊重企业登记注册自主权,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树立“非禁即入”审批许可理念,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大减证并证和简化审批力度,推动建立以告知承诺为主的“准营”管理制度,实现“准入即准营”。
接下来广东还将全面优化咨询导办、受理审核、发放证照、查询公示等办事全流程,努力实现最简审批、最优服务、最高效率。全面推进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标准化,提升审批服务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打造登记许可便利化示范区,探索建立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企业开办便利度进入国际前列。打通登记注册和许可审批相关系统,通过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材料简并、服务规范等,推动企业办事“最多报一次”。
同时,广东将坚持全流程监管,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监管闭环,确保“放得开”“管得住”。围绕全方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市场监管规则,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国际化水平。加强信用监管、公正监管、安全监管、智慧监管和系统监管,提升综合监管效能。持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此外,广东将服务市场主体准入准营、发展壮大、退出等发展全周期,着力加大培育壮大力度,让更多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质量提升等领域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发挥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深圳商事确认制立法
加强粤港澳登记注册一体化
据张文献介绍,截至目前,广东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68万户,其中港资企业7.09万户,澳资企业6491户,港澳企业加起来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50%以上。十年间,广东推出了“粤港银政通”、“粤澳银政通”等改革措施,便利了港澳人士到内地兴办企业。
他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对接港澳规则,携手港澳推进登记注册的一体化,不断完善政策规则对接、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建立与港澳衔接、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积极推动港澳简化版公证文书,拓展“银政通”服务功能,推进内外资一体化服务,协同推进跨境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探索粤港澳三地的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互通互认,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
据统计,大湾区内地9个市现有市场主体的数量占全省78.68%,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到了81户,接近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张文献表示,要重视企业数量发展,更要重视质量提升,接下来将认真研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使广东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成长型企业。
张文献介绍,2017年,广州南沙在全国率先试点了确认制,这项工作最近也入选广州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的改革案例,这说明改革是发展所向、基层所盼、群众所需。下一步,将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权责边界,积极推进深圳特区商事确认制的立法,构建成熟、定型的市场主体登记制度。
评价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认为,商事制度改革在广东改革大局中发挥了“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群众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的改革之一,同时也为全国推广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
广东商事制度改革有三大亮点:一是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以压缩时间和环节为突破口,企业跑动次数明显减少,开办企业的效率明显提升。二是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便利化水平提升,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三是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
对于广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向晓梅建议继续围绕便利市民企业进行改革,利用大数据推动商事登记审批模式从人工核准转变为智能确认,实现智能化。同时加强法治保障,优化办事流程,推动工作流程的根本精简,实现规范化。最后,要推动线上线下互通,构建全省统筹、全域协同、全链条衔接的改革生态,实现一体化。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蒋臻 梁炜培 实习生 张贤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