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数字化让老年人生活更精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吕德为 10-05 00:30

  街谈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新华社发起送“‘老’网红上热搜”活动,网友反响热烈。退休教授吴於人,通过一段段深入浅出的科普短视频,成为800余万网友的“科学姥姥”;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用短视频“连载”海洋领域的“小儿科”知识,被网友弹幕催更;新中国纺织女工代表黄宝妹,在线讲述身边的党史,最喜欢年轻人给自己“点赞”……他们中,年纪最小的72岁,最年长的已接近百岁。谁说数字时代与老人无缘?这些老人中的佼佼者老有所为,继续书写精彩人生。

  数字化和老龄化,可以说是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可是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因为弱势,所以需要特殊照顾。手机里有“老人机”,扫个健康码有“(老人)关怀版”,反电信诈骗宣传,老年人是重点群体。可是现在,这种刻板印象正在打破。原因很简单,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业已成为现代社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果说现在的00后、10后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那么老年人群体经过近10年的数字化熏陶与学习,技艺精湛者越来越多。

  而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本身的门槛降低,也极大促进了老年人群体向数字星球的迁徙。尤其是“无障碍”理念在通信技术上的推广,让过去阻碍老人上网、玩手机的视听和认知障碍一一打破。不会打字?可以手写,要不就用语音转文字,机器识别越来越精准。拍了美照视频不会编辑?网上有各种在线制图器、懒人包,种豆得瓜没谁不会。更不用说老年人参加网购、网上寻医问诊,利用手机上的健康软件进行自我检测与管理,这些“技术含量”更高的数字化参与正在“倒逼”老年人学习、运用数字技术。

  以上这么一说,好像老年人只是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享受者而已,其实不然,老年人也可以成为数字时代的价值创造者。由于数字化工作日益摆脱体力劳动而更多依赖于人的脑力劳动,老年人的经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发挥更大价值。只要老人愿意,互联网甚至提供了终身工作的机会。无论是直播平台上的带货达人,还是短视频网站上的科普网红,经常能见到银发一族的身影。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老人都有能力或者愿意运用手机和网络,对于不愿上网、不会刷码的老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准备好纸和笔,为希望与过去有更多连接的老人提供替代性方案。而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数字化挑战的老年人,社会政策上、技术上都应该充分为他们赋能,通过更多的“无障碍设计”,让更多老人发挥潜力。

  虚拟世界里没有晨昏,希望“夕阳无限好”这句吟咏了千年的诗句,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内涵。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