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荔湾:谋篇布局“三大平台” 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动力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代国辉 10-14 02:30

  今年9月,位于荔湾白鹅潭片区的黄沙水产新市场主体结构封顶,其犹如巨轮的轮廓清晰可见。同在今年,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主体混凝土结构已全面封顶,其外形也如“巨轮”。

  两艘“巨轮”巍然屹立于珠江畔,彰显着荔湾的新活力所在。一个是水产交易产业寻得新空间,将打造成为大湾区首个智能化鲜活海鲜交易市场和世界级高端水产市场旅游体验中心,一个是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足绣花功夫,传承岭南文化

  荔湾文商旅活力区位于荔湾区北部,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在这里,有历史文化街区14片,历史建筑2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0项,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还有享誉全球的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历史文化符号,以及广州曾作为唯一通商口岸的交易地点——广州十三行,其一街一景无不讲述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辉煌历史故事。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民房建筑残旧、产业空间不足等遗留难题,荔湾区紧抓城市更新机遇,以绣花功夫,从表至里推动空间再造,引进潮流新产业,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让一片老旧空间重新焕发新活力。

  其中,永庆坊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引入年轻人喜欢的业态,使得非遗文化与年轻业态融合发展,成为老城区改造的标杆项目,亦是多数来穗游客感受岭南文化魅力的优选站。泮塘五约大批量引进艺术家工作室,尊重原著居民去留意愿,打造了一个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包容原著居民生活和产业运营的,居住和产业融合共生的特色空间。

  此外,荔湾区下足绣花功夫,广邀社区居民、设计大师,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北部片区微改造,聚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综合环境、民生保障水平。

  荔湾是岭南非遗文化“重镇”,辖区拥有数量庞大的非遗大师和产业。荔湾区铸平台、注动力,建成全市首个非遗节区,打造“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上线非遗版权交易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版权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发挥区位优势,导入新兴产业

  如果荔湾北部片区以文化为符号,那么南部片区的符号则是产业,规划有白鹅潭商务区和海龙围科创区。

  广州城区沿着珠江两岸发展。白鹅潭商务区位于中心城区和珠江前后航道交汇处,临江优势明显,构成珠江沿岸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是广州市中心城区沿江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待开发产业用地,也是荔湾区未来发展强劲的引擎。

  至今,白鹅潭商务区已建成超甲级商务写字楼立白国际商务中心和准甲级写字楼荔胜广场,吸引了一批重点企业入驻。白鹅潭商务区的“戏份”还在后头,据介绍,该片区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包括将打造成广州市建设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医药商贸物流基地的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项目,已于2021年7月底正式投产运营;广州呼吸中心是亚洲最大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聚龙湾片区沿江景观示范段和白鹅潭城市展厅已建成,太古项目成功落户,于9月16日正式动工建设。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鹅潭一号总部、广船一期、广建白鹅潭、黄沙水产新市场等多个项目顺利推进,助力白鹅潭商务区打造复合型滨水活力空间。

  除了临江,荔湾区的另一区位优势是与佛山接壤。当下,我国规划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数个城市群。城市发展告别“单打独斗”,相互补充,抱团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占据主流。作为广佛同城化的“近水楼台”,荔湾区建设海龙围科创区拥有区位优势。

  近年来,海龙围科创区发展迅速,已被列为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16个重大平台之一和“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以“科技创新主引擎、产业升级主战场和生态保护主阵地”的定位,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产业活力凸显,朝气蓬勃。

  目前,该片区已有大参林运营中心、侨银总部大厦、北斗科技产业园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回望过去十年,在广州城区产业空间有限,城市发展向东的大趋势下,位于广佛核“芯”的荔湾区谋篇布局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平台”,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动力源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扬岭南文化,发展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老城市新活力”发展路径。

  文:代国辉 图:资料图

  制版:戴越 刘艳兰 黄炽林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