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线上纠纷,智慧法院有望减轻诉累
微信群“对骂”14个月,证据两三厘米厚!日前,湖南长沙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人格权纠纷引发公众关注,据南都报道,这桩源起业主群纠纷的诉讼,一度引发线下冲突,并最终对簿公堂。
一场长达年余的微信群骂战,在司法介入后引来更多人围观,表明相关纠纷场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网络已经事实上成为每个人朝夕用到的社交工具,相关纠纷的解决形态也自然会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有代入感。
网络上的你来我往、家长里短,原来真的可以搬上法庭,而且“证据两三厘米厚”,这种对很多人而言都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不仅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日常,而且也给更多的人以提醒和示范。
首先应当肯定,纠纷双方在矛盾持续一年多后最终选择通过诉讼解决,依然可以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在另一方面,业主纠纷能在网络社群持续一年多,却无法引起基层相关自治组织的警觉,并得到及时干预、调停,任由业主矛盾累积,可能也反映出部分人对“只是网上吵架”的某种轻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是人们最常见的社区公共生活,特别是近年人们对周遭邻里的关系认知也有了更多体会,社区纠纷调解不能再有“只要不是面对面吵起来,没有线下约架,就不算事儿”的过时想法,这是本案对基层社区工作的一个提醒。
而从舆论对本案的热议也可以看到,当网络纠纷无法在网络化解时,能真的诉之于线下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渠道,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只是说说而已。毕竟,提起诉讼和出庭应诉的一系列程序性事务会让不少人望而生畏,比如本案“证据两三厘米厚”就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就很能说明问题:诉讼讲求证据,哪怕再小的民事诉争,呈堂证据繁多也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应当看到,通过网络解决纠纷的渠道打通与平台搭建已经初见成效。就在昨日,最高法举行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已实名注册人数达1300多万,接收网上立案申请2100余万件,在线送达文书5400余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30亿人次。网络上的纠纷完全可以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一站式完成,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诸多诉累也可以经由互联网的技术赋能来得以轻松化解。比如在此番微信群骂战的人格权纠纷里,打印出来“两三厘米厚的双方对骂证据”就可以实现电子证据的电子呈堂,诉讼双方的起诉、反诉也有望足不出户轻松实现,因诉讼成本、特别是时间空间障碍阻拦了的社会纠纷,就可以通过智慧法院系统来实现司法干预。
现在需要的,除了对智慧法院系统的不断打磨、完善,还有就是这种新兴司法服务体系尽可能普及。其实,完全可以推想,本身就是发生在微信群里的骂战,在智慧法院系统的公共场景下,当事人如果真有诉讼需求,就可以轻松实现不用退出微信、下拉进入小程序,搜索“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通过官方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对接全国3500多家法院……
通过诉讼渠道解决和消弭纠纷,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而能让更多的普通社会成员不再受累于繁琐的诉讼程序、沉重的诉讼成本,智慧法院系统完全可以也有能力发挥更多积极作用。202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球率先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司法形态,各类在线司法活动不仅有规可依、合法规范,而且普及率、认知度也越来越高。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场景下的司法便民,之于国家法治的影响很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 下一篇:醉酒驾驶自行车,应该怎么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