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党的二十大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聚焦经济、能源、大湾区建设等热点话题

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 10-18 20:49

  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中),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右)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记者在分会场提问、采访。 新华社发

  这是记者在分会场提问、采访。 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10月17日上午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等三位代表,向中外记者介绍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粮食安全

  做到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丛亮介绍,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第一,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第二,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第三,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第四,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3万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有能力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第五,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以上这五条充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

  “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丛亮说,下一步,将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优化生产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收储调控,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保持合理储备规模;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


  区域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赵辰昕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逐步构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经济形势

  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

  整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赵辰昕介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今年,特别是3、4月份和7月份,受外部环境、疫情、极端天气等一些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月度之间有所波动。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接续政策果断推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整体保持了恢复发展态势。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从多个经济指标综合来看,我国经济的表现依然是突出的。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加充满机遇。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当前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要看到,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国发展机遇、各类商机无处不在。

  赵辰昕表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双循环

  有人认为中国要搞自给自足

  这是误解

  赵辰昕表示,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外商投资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挥外资积极作用

  赵辰昕介绍,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跨国投资疲软的整体背景之下,我国吸引外资克服了多重困难。我们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提质的明显成效。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了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33.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4.3%、27.6%、4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改善。总的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有信心,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吸引外资也面临新的形势。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将和有关方面一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更好发挥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鼓励外商投资力度。将发布实施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二是进一步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将推出第六批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央层面给予产业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政策的支持,推动项目加快落地。三是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的服务。

  赵辰昕表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


  国家储备

  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

  丛亮介绍,古话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国家储备不断发展壮大,制度体系持续健全,储备设施网络逐步完善,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立足新征程新形势,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具体有三大重点:

  一是完善国家储备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原则,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深入研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分级分类压实储备主体责任,完善储备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收储动用轮换制度,提升储备现代化治理水平。

  二是进一步增强储备实力。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家底,优化储备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功能作用。立足“两个大局”,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精准地把握吞吐调节的时度效,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能源安全

  坚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能源安全

  任京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逐步完善,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不仅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而且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我发展的传导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一是扎实抓好固本强基。坚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二是扎实抓好有序替代。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三是扎实抓好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等预警机制,不断加强应急保障电源、管网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提升区域互济、多能互补水平,持续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能源安全供应。


  低碳发展

  主动作为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任京东介绍,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下一步将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