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业设计界“中关村” 补齐“微笑曲线”关键环节
广东工业设计城设计师数量超8000,广州视源公司持有专利增长3倍



广东工业设计城。

黎霭莹带记者参观创新科技馆展台。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公司。

吴成玲向记者介绍视源发展成果。

黎霭莹。

吴成玲。

扫码观看视频
高质量发展篇
开篇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广东,指引广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殷殷嘱托,南粤回响。南都、N视频沿着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重走总书记视察过的城市和乡村、园区和企业等,推出《总书记的广东牵挂》系列融媒报道。
在佛山顺德广东工业设计城E栋一家名为“爱笑”的创意公司,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利用闲暇时间“头脑风暴”,讨论轻松活泼;在广州黄埔视源电子第二产业园内一座电磁兼容(EMC)实验室,身穿墨蓝实验服的工程师们正为新型显像设备进行技术调试,气氛紧张严肃。
广东工业设计城和广州民营企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同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阶段,见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公司将补齐“微笑曲线”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而广东工业设计城正向工业设计界的“中关村”全力迈进。
广东工业设计城
设计师“从800名到8000名” 不到十年园区占地扩4倍
“当年总书记到设计城来看到由我们园区企业设计的无油炸锅,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空气炸锅了。”在设计城创新科技馆展厅入口附近的展台,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黎霭莹回忆当年场景。
十年前,空气炸锅还是“寂寂无闻”的新生产品,广东工业设计城同样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只有800多名设计师。
“当年园区占地只有一万余平米,现在已经发展到4倍多了。整个设计城的规划范围内聚集了8600多名设计研发人员,仅核心启动区就吸引国内外设计企业285家。”黎霭莹难掩激动之情。
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从800名到8000名”的飞跃,设计城为设计企业和设计研发人员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硬件方面,我们进行空间扩容提质。通过对这些空间的科学布局,对建筑物内外部功能提升改造,营造一个更适合设计企业、设计师们创业创新的环境和空间。从软件方面,我们这些年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从共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交易、金融服务等方面链接各方资源,畅通企业发展渠道。”黎霭莹介绍道。
构建平台形成人才“强磁场”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设计城从设计师人数的量变到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我们积极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让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这里形成‘强磁场’。”黎霭莹边介绍边走入园区里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大楼。
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城推动成立“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此后,随着“中小学设计教育研学基地”“佛山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陆续落户园区,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孵化、企业科技服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核心业务,建设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截至2021年12月,平台已与国内外约200多所高校合作,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3494人,累计培训并安排设计师实习就业近2000人,与超过40所中小学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工业设计班’。”黎霭莹在二楼宽敞的研究室玻璃幕墙前讲解道。
对于引导和帮助设计师个人素质提高,打造明星设计企业,设计城也不遗余力。园区制定了企业品牌及设计师品牌“孵化计划”,为其成长提供品牌策划、内容制作、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专业服务。
“到目前为止,我们园区设计师和主要企业负责人,已经累计获得包括国家级光华龙腾奖在内的省级以上设计奖项超过15个。”在介绍设计城E栋孵化空间时,黎霭莹表示,孵化计划已经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硕果,累计孵化原创品牌50多个,先后荣获国内外设计大奖超380项。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公司
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4年跻身民企500强
“这是一款在教室里面代替黑板粉笔和投影机的智能教学装备,当时我用它给总书记展示了我们的地球仪课程内容。”作为曾参与交流的12名中小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公司(下称“视源”)高级副总裁吴成玲说。
4年前还是以中小民营企业身份参与交流的视源,到了今年9月,已经入选“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350位。
“从一组数据来看,2018年视源全年营收169.83亿元,到去年克服复杂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营收已经突破了210亿元规模;我们也在积极参与不断加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尤其在品牌出海方面,业务也从此前的10多亿元的规模,成长到2021年约50亿元的规模。”吴成玲介绍道。
经历了高速增长,企业发展进入平稳期,视源也开始思考如何开拓市场。“液晶电视机主板只是单一的产品,在这个领域我们认识到有天花板需要突破。”
正在探索加强自主创新、面向高质量发展二次创业的视源,“感受到一股非常强大的号召力,让我们有信心加大投入、加大创新。”吴成玲表示,通过逐步创新,视源首先开发出交互智能平板,继而延伸出智慧教育软硬件一体化产品。
专利产品测试上百万次 工程师获奖励宝马汽车
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保障,“因为人才就是第一资源”。离开展厅,吴成玲在前往实验室的路上表示,“视源的人才储备从2018年的约3000人,成长到现在超过6000人,持有专利规模也已经增长了三倍。”
“当时我们专门给获得发明专利的工程师奖励了宝马汽车,然后在全公司推广研发事迹。”吴成玲回想起公司内部研发史上一段非常有名的佳话。
屏幕类产品会因为玻璃表面受环境光影响导致炫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视源的研发工程师经历上百万次的测试,研发出一种新的玻璃表面工艺处理方式,尽量避免反光和炫光,让屏幕更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视力。主导项目的工程师以此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
“企业引进人才看到的不单单是这一个员工而已,看到的是这一个员工要对其整个家庭担负的责任,所以我们会给员工建设体检中心,会给员工子女建设幼儿园。”吴成玲补充道,就广州开发区而言,也在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为区内人才建设非常宜居的生活环境。
加强自主创新离不开制度、硬件和组织架构支持,“这些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吴成玲在电磁兼容(EMC)实验室进一步介绍,在制度激励上,视源每年研发创新费用所占营收比例不断上涨,在内部建立专利奖励制度,鼓励研发人员取得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在硬件条件上,建立综合实验室,打造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在组织架构上,设置中央研究院、中央工程院和创新设计院,中央研究院针对底层技术开发,中央工程院研究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设计院研究产品美学。
发展之路
智能制造基地补链 辐射大湾区乃至全国
“此前我们一直只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营销,但是从实验室到批量制造的中试环节,我们自己没有涉足太多,更多依赖于合作外包。”吴成玲表示,今年2月,视源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上马了100亩智能制造基地。该项目是广东省重大项目之一。“这一项目是我们补齐创新链产业链的一个关键环节,会让我们此后的工艺品质标准更加统一。”
“在产业链这一块,广州开发区近几年来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汽车电子等多个主导行业的产业链日益齐全,越来越有规模。我们在这里发展,无论对政策环境、研发氛围,还是产业链的完整度来讲都是很有信心的。”吴成玲看好广州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前景。
至于设计城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黎霭莹则将目光投向了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要搭建好‘广东工业设计城服务窗口’,积极探索设计城‘服务输出、品牌辐射’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企业链接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及世界资源,形成以设计城为中心,多点联动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工业设计界的‘中关村’。”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制片:陈伟斌
策划:陈实 陈成效 胡群芳 赵威
记者:胡利超 黄薇 杜银龙 曾甜宇 张驰 陈艺丹 刘宝洋 李行 丁治加 罗清峣 魏雄锋 蔡肇宇 陈诚 吴彦洋 李佳滢 鹿筱悦 陈冲 方军 周全 徐呈旭 郑雨楠 路漫漫 武新天 王靖豪 王睦广 彭沁玲 实习生 马婷敏 温潞影 文国辉 罗泳瑶 沈歆 郑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