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让空巢老人“被看见”,探访关爱任重道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10-29 03:57

  日前,民政部举行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解读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据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每年10月是全国“敬老月”。而空巢老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是此番民政部新闻发布会所释放的强烈讯号。今年9月底,民政部与包括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财政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在内的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从规模到格局,从目标到落实,积极部署对特殊困难老人的关爱与帮扶。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照护服务体系,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和娱乐等方面,全面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项目,全方位提供托底服务。

  有必要指出,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已经是颇为严峻的社会现实。而因为“不被看见”,在家中摔倒、被困、生病、孤独、与时代脱节都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一群体无法回避的问题。就在日前,包括南都、南周在内的媒体都聚焦“为失能老人上门助浴”这一社会化服务领域,立足“维护尊严,比沐浴更重要”的群体关爱价值,探讨服务成本等服务市场化难题。

  一个助浴,仅是老年人关爱、帮扶领域非常细分的一项工作,而市场成本则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都可能最终归结到项目成本这里。其中,“政府有针对性的补贴”被各方所期待,9月23日,民政部、财政部就曾明确表示,将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面向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10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0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将支持社区、机构为失能老年人家属进行培训和提供“喘息”服务,组织协调志愿者对居家失能老年人开展照护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或闲置用房开办护理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服务等等,这无疑都给整个社会各方面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更为积极的引导、示范。

  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社会性志愿服务力量的介入,是养老、助老走向深入和细致的一个关键因素。据南都报道,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广卫社工服务站一项“初老服务老老”的志愿服务模式已经运行多年,让退休不久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耄耋老人,初老记下老老的现实困难、身体状况,再交由社工跟进。更为细致的社会志愿活动,应当是根据志愿者队伍的特性进行分工协同,类似的行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每个人终将都会老去,我们也终将面对一个“更老”的社会,而缺钱、缺人、缺思路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正在迎来一次宝贵的变革机遇,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制度到执行,都让老人更容易“被看见”,高效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充分发掘与细化社会志愿服务,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一个可持续、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市场,探访关爱的实践有望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