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碧水间江豚飞跃嬉戏 将加快突破人工繁育技术

专家称将加强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的修复,扩大迁地保护种群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社 央视新闻 11-07 02:35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江豚在水中结伴而行。 新华社发

  6月29日,江豚妈妈“福久”和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 新华社发

  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发

  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的物种,尤其是在2007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就成了长江唯一的鲸豚类动物。2006年、2012年、2017年3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江豚种群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保护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前不久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江面考察阶段已经全部结束,结果怎样?江西长江江豚保护中心的开工建设,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地协同立法,又将对江豚保护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江豚普查 母子豚数量显著增多  

  长江江豚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情况怎样?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刘晓强介绍,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的江面考察工作已经于10月中旬正式结束了。因为涉及到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6个科考队的数据,所以目前还在汇总分析之中。从目前初步考察的结果来看,目视观测到的种群数量和出水头次均较2017年有所增加,尤其母子豚的数量显著增多,这也预示着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较之2017年会有所恢复,种群状况应该是逐步向好的。“当然,到底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很期待,有了准确结果以后,农业农村部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刘晓强说。  

  新发现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分布数量更加连续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中有哪些新发现新变化?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刘晓强介绍,这次考察发现,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黄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安徽安庆至马鞍山、江苏南京、镇江等江段和洞庭湖观测到的长江江豚头次数量明显增长。湖北武汉、江苏南通、上海崇明,这些在2017年考察中分布空白的江段,也发现了长江江豚的新群体。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种群分布数量更加连续,这也将促进不同种群间的迁移和交流。此外,江豚保护的社会关注度要比之前更高,各地都组建了很多的保护协会和巡护队伍,长江江豚成为了宜昌、武汉、南京这些沿江城市的靓丽名片,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由衷欣慰,感到保护工作是有价值的。

  科考后续 加快建立新的江豚迁地保护基地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后续工作还有哪些?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刘晓强表示:“应该说,长江十年禁渔初期,摸清长江江豚的种群底数,既是为了评估近年来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化趋势,以便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也是将来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

  刘晓强介绍,前期农业农村部自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以来,会同相关部门和沿江政府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岸线整治,加强采砂监管,开展限航限速试点,已经让长江江豚栖息生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下一步还将结合这次考察结果,加强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的修复,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进一步的限航限速措施,加快建立新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扩大迁地保护种群,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意外受伤的江豚急诊室和旱情下被困江豚的避难所,同时建设新的长江江豚保护中心,加快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并且最终推动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保护宣传和科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这种良好氛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爱上微笑天使的笑容。  

  保护措施 皖苏三地协同立法保护江豚  

  据了解,随着“共抓大保护”深入人心以及“十年禁渔”落地落实,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正发生转折性变化,江豚保护措施、机制正不断完善。在湖北武汉,当地启动“江豚回归江城”计划,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科院水生所共同成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江豚繁育和科教设施升级。在安徽安庆,当地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从立法角度加强江豚保护。在江西九江,当地积极在滨江临湖的湖口县推动建设集保护、科研、繁育为一体的国家级长江江豚科研基地。

  2022年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也是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这一天,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这是南京都市圈城市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决定》打破地方封闭管理的局限,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一系列举措正产生看得见的效果。在武汉,长江城区江段多次出现江豚踪影,引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市民的关注;在荆州、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江豚迁地保护典范;在汉江潜江段,近3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江豚的身影。而在湖南岳阳、江苏南京等地,江豚身影同样频频出现,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

  热点答疑

  能否像繁育大熊猫一样,繁育江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表示:“我们当然希望江豚繁殖也像大熊猫繁殖一样能那么大的规模,但是现阶段甚至很远的将来,恐怕也很难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王克雄介绍,首先,江豚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它完全生活在水下,在江豚繁殖的过程中,人工操作的机会和空间非常有限。第二,江豚生活在大江大湖里,它对繁育的空间环境等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想在江豚繁育中进行操作,让它长时间离开水,由此带来的操作压力可能比它在水下生产或者哺育的压力更大,这种情况下人工操作不但帮不了忙,反而对江豚的繁育、对幼豚的存活是有害的。目前江豚的人工繁育研究,应该说是一种研究技术手段。

  “在野外我们很难近距离看到江豚,或者说看清楚江豚,获得更多的基础生物学信息。但是在人工环境下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甚至可以采用或借用很多观察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比如它的生长发育习性等等,这在人工环境方面会做得很好,这些习性我们掌握了之后,就能够更好为江豚的自然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王克雄说。

  A

  人工繁养 万千网友“围观”江豚产仔

  “水中国宝”长江江豚人工繁养又一次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生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的14岁母豚“福久”6月底顺利产下雌性幼豚“F9C22”。中科院水生所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江豚分娩全过程监控视频,数十家媒体同步转播,吸引大量网民共同见证“国宝添丁”的特殊时刻。

  时而下潜水底、时而探出水面、时而畅游水中……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江豚幼豚“F9C22”正在母亲“福久”的陪伴下嬉戏,母女如影随形、其乐融融。这是“英雄母亲”“福久”诞下的新宝宝,也是人工繁养江豚取得的新成果。

  连日来,中科院水生所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江豚分娩全过程监控视频,引发网民广泛关注。视频中相当长的时间内,待产的“福久”都在水中不停游动,这让在线“陪产”的网民倍感焦急。

  “它几岁啦,怀孕周期多久呀?”“‘福久’为什么一直在转圈?”“江豚生育是一胎一头吗?”“江豚产子一般都是夏季吗?”“观察这么久了,怎么‘福久’一直是在顺时针游?”“江豚活动范围一般有多大,受季节影响吗?”“以后江豚是否可以在长江里面自由繁殖?”……目睹“福久”“紧张”分娩,网民们纷纷提出疑问、表达关切。

  据悉,每年5至8月是江豚繁殖的高峰期,去年8月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对雌性江豚“福久”进行了体检,确认其已经怀孕1个多月,江豚的妊娠期大约为12个月,因此估算其预产期可能在今年6月中下旬。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妊娠以来,“福久”食量稳定增长,每天最大进食量可达3至4公斤,为了满足孕豚妊娠期的营养需求,科研人员为“福久”增加了新鲜的饵料鱼,并补充了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

  6月27日16时,“福久”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呼吸间隔变短、漂浮等行为,同时训练员发现其生殖裂区域出现有色液体溢出,科研人员随即启动24小时监护,并做好了相应预案。当天19时35分许,幼豚尾鳍娩出,经过约2小时的分娩过程,幼豚于当晚21时35分左右顺利娩出,编号为“F9C22”。

  郝玉江说,“F9C22”出生后,“福久”表现出很强的母性,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引导“F9C22”深潜水并与之伴游。在“福久”引导下,母女关系逐渐建立起来,“F9C22”于次日4时30分左右吃到第一口母乳。科研人员经过1周多时间的观察确认,妈妈“福久”和宝宝“F9C22”目前均身体健康。

  “福久”于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目前已有14岁,正值壮年。“F9C22”出生后的第三天,科研人员确认其为一头雌性小江豚。这为白鱀豚馆这个江豚人工饲养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B

  科研困境 科研基地还不够多 人才梯队青黄不接

  欣喜之余,一些业内专家也提醒,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17年的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这一长江水生态系统旗舰物种的种群数量仅约1012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中科院水生所是国内最权威的江豚保护科研机构。多年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国内多家江豚研究和保护机构,针对江豚人工繁养进行了持续探索,除新出生的“F9C22”外,目前饲养有6头长江江豚,其中3头是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包括2020年出生的第一头第二代江豚“YYC”,为了解江豚的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理学提供了重要平台。

  “设备用了30年,随时有崩溃风险。”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训练主管王超群说,江豚对人工饲养水质要求极高,需不断进行水循环,目前2个饲养厅一天要循环换水12次,每次换水1000立方米。长期不间断运行,馆内水泵漏水、管道破裂情况时有发生,加之部分配件已停产且无替代品,一旦维生系统崩溃,馆内人工养殖的江豚极有可能死亡。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经费紧张带来的种种问题是当前江豚科研保护遭遇多重困境的一个缩影。一些业内专家说,江豚弥足珍贵,江豚保护的各项投入应当与江豚的价值相匹配。

  一方面,科研基地不够多。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说,江豚属于鲸豚类动物,开展鲸豚类研究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深海所、北部湾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但着重、具体研究江豚这一物种的机构并不多。

  在学科建设上,地方水产研究院所与高校往往侧重研究某一方面,未能形成有规模、成体系的研究团队,因而也很难得到深入、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江豚的人工繁养工作已有初步进展,但离全人工繁养仍有较大距离。

  另一方面,人才梯队存在一定的青黄不接。郝玉江说,作为全国最大江豚研究机构,中科院水生所江豚研究专职人员仅6人,加上研究生、聘用人员也只有30多人。尽管该所每年都招收数名硕士、博士,但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很难从事江豚研究工作,主要原因是可研究的江豚数量少、研究操作困难、成果难以产生重大影响。

  除科研人员外,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兽医在江豚科研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科研机构,兽医往往作为劳务派遣人员聘请,专业程度不高、工作稳定性不强,制约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外,研究保障存在不足也让人担忧。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说,江豚研究由于较为“小众”,很难争取到较多的项目支持。诸如人工繁养等江豚研究的基础课题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取得成果,但相关支持持续性并不强。同时,由于当前江豚保护涉及林业、农业等不同系统,不同渠道之间的项目、经费难以打通使用,造成研究保障的结构性失衡。

  C

  专家建议 系统提升保护力 实现“豚丁兴旺”

  一些受访专家说,打铁还需趁热,当前亟待加大对江豚保护研究团队的扶持力度,扩大江豚保护研究队伍,系统提升江豚保护能力。

  一方面,要布局江豚研究团队体系,分门别类开展专业化研究。杨光说,有必要在江豚保护重点区域布局多个江豚研究机构,通过科学分工,扩大地方水产研究院所、高校、江豚保护管理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互动,特别是加大各单位间基础类、监测类、修复类等不同研究成果和数据的共享,合力提升江豚保护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认为,可充分改善各江豚研究保护技术平台的设备和设施条件,为进一步突破江豚保护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此外,还需要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构筑避免物种灭绝的屏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认为,要加强江豚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展物种基因收集、保存、扩繁,推进江豚的基因研究,建立完备的江豚谱系样本库和遗传基因信息库,利用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熟的基因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江豚离体细胞及冷冻精子库。

  李彦亮说,必要时,可以借助水族馆等人工水体的先进设备和精细护理技术、团队,建立江豚迁地群体,在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为科研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和培养科研人才提供基地和人力、物力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应积极加强江豚保护科普宣教,不断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王文高说,可适应数字化时代变革,打造“数字江豚”线上线下平台,研发“数字江豚”产品,吸引市民参与和互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建议,大力加强江豚保护进课堂,通过江豚知识特色课程和组织学生参与江豚巡护,让孩子们从小培养江豚保护意识。

  统筹:黄亚岚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