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卫健委:海珠2天无社会面新增感染者
对16527名次密接者解除隔离

广州海珠区昌岗配送站,分拣员在货架间打包市民订购的货品。 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11月12日下午,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举行,广州市11月11日新增3180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无症状2921例、轻型259例。广州积极推动国家优化防控20条措施的稳妥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对集中隔离期满5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5094名本地密切接触者和7252名入境人员有序解除集中隔离,闭环转入社区管理,落实3天居家隔离,非就医等紧急情况不得外出;同时,对16527名次密接者解除隔离。
广州新增3180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会上表示,11月11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3180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有21例为社区筛查或主动就诊中发现,其余均在隔离观察或高风险区发现。新增感染者中无症状2921例、轻型259例。以上感染者均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隔离观察治疗,情况稳定。
海珠区单日新增2960例,仍高度集中在凤阳街康鹭片区、华洲街龙潭片区、南洲街大塘片区、赤岗街客村片区的高风险管控区内。近两日,海珠区社会面未发现新增感染者。
荔湾区站前街、西村街、南源街疫情趋于稳定,桥中街、龙津街等11日有散发零星阳性个案,存在社区传播风险。
番禺区管控区域内的大石街、钟村街近日连续报告新增感染者,呈局部聚集态势。沙湾街、石楼镇有新增阳性个案,存在社区传播风险。
白云区疫情整体稳定,新增个案大部分为隔离管控人员。11日新增的2例社会面感染者,经流调溯源,感染来源清晰,已及时处置。
管控区内解隔人员可申请闭环转运至管控区外临时住所
张屹在会上表示,广州将结合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特点,落实提级指挥、扁平化运行等要求,积极推动国家优化防控20条措施的稳妥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对集中隔离期满5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5094名本地密切接触者和7252名入境人员有序解除集中隔离,闭环转入社区管理,落实3天居家隔离,非就医等紧急情况不得外出;同时,对16527名次密接者解除隔离。
对于解除集中隔离时,原居住地仍处于管控区内的解隔人员,如果在管控区域外有临时住所的,可向隔离酒店申请,对接目的地社区,闭环转运至临时住所,落实3天居家隔离;如在管控区域外无临时住所的,建议在隔离酒店继续完成“5+3”全程健康管理。
张屹表示,疫情期间,针对孕产妇、烧烫伤、中毒等特殊危急重症患者,广州各医疗机构要立即启动应急抢救预案,果断开通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等缓冲救治区,及时开展紧急救治,不得以封控管控、核酸检测、红黄码借口为由推诿、拒收患者和限制就诊。
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等患者,在就医时如出现“红码”,请联系属地社区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确有需要到原就诊医院救治的,由属地社区协调防疫部门协调解决。
广州多区疫情Rt值下降 海珠因体量大仍处于高位平台期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在会上表示,根据中山大学-广州市CDC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联合研究中心的评估结果,目前海珠区疫情防控的效果在进一步显现,最新的实时传播指数(Rt)已降到了1.6,但由于体量大,仍处于高位平台期;荔湾区的实时传播指数(Rt)也在连续5天上涨后,由2.9回落至2.7;另外,番禺区的上涨势头这两天也开始得到遏制,实时传播指数(Rt)由3.0降至2.7。这说明多区联动,对控制疫情的跨区渗透起到了积极效果。
张周斌提醒,仍然要看到全市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天河、越秀区的实时传播指数(Rt)在趋稳后,这两天有所回升;白云区的疫情也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实时传播指数(Rt)连续维持在1.1-1.2。“这些都反映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发力,巩固成果,防止反弹。”
张周斌表示,11日国家发布了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对全市的防控大局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在优化防控资源这一块。譬如不再甄别次密、密接的集中隔离期限也由7天调整为5天,这些措施能让有限的流调力量,更集中投入到有社会传播风险的病例调查中,更早识别风险;也能节约出更多力量,投入到风险人群的核酸筛查和社区管理中,帮助更早发现感染者,更快处置。
张周斌还提醒,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和调整期间,疫情仍未过去,个人的健康管理仍不能放松。“因为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即便没有被甄别为密接,但如果您被赋予了红码或者黄码,也代表着您是有被感染风险的,一定要按照要求,做好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健康监测。”
海珠区外患者符合出院标准的可闭环转运至区内居住地
广州市海珠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傅晓初在会上表示,海珠区实行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期间,在辖区内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的,按居住地分为区内患者和区外患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确保他们可以顺利回家。区内患者由医院代呼出租车,闭环转运至居住地。区外患者由医院派出专车闭环转运至居住地。海珠区外的医疗机构出院患者需要回海珠居住的,患者向居住地街道提出申请,由海珠区派车闭环转运至居住地。截至昨日16时,共为58名出院患者提供闭环转运服务。
傅晓初表示,有就医需求的非急危重症患者,可向所在社区居委会申请开具《就医转诊卡》,由社区呼叫专车转运到区内医院就医。诊疗结束后,市民提前通知居委会呼车闭环接回居住地。需要强调的是,实行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期间,建议海珠区居民留在本区就诊。
此外,海珠红码人员出现可能危及生命的危急征象,病情紧急、不具备远距离转运条件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就近、就地、就急原则尽快采取抢救措施,必须做到“不推诿、不拒诊”。
本月以来全市立案查处违法经营行为263宗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力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密切关注全市11个区,特别是管控区内的食品安全、市场经营秩序,对市民群众的相关反映和诉求,迅速响应、及时解决。
11月1日以来,全市共出动市场监管执法人员2.4万人次,检查冷库、农贸市场、餐饮单位、零售药店等经营主体18.4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经营行为263宗。接收涉价格问题的投诉举报299件,均已及时转派各区市场监管部门跟进处理。目前,已立案查处价格违法行为4宗。
“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有发现危害食品安全,或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可拨打12315或12345投诉举报。”丁力说。
物资保障方面,近期,海珠区关注到个别地方存在物资供应暂时短缺、派送不及时等问题,也看到了很多市民在网上关于物资供应品种的诉求。对此,海珠区协同商务、交通以及保供企业尽量协调解决。组织大型商超、生活超市、线上电商平台加大供应,在区部分重点街道协调5家餐饮、商超企业设置16个临时售卖点,方便附近市民及时购买物资。
与此同时,为做好管控区域尤其是城中村的物资保供工作,通过派送生活物资包、拓宽采购渠道、加快物资调配、加大投放力度等措施,切实提升物资配送效率。截至目前,已派送生活物资包80.87万份、总重量约2021.75吨。针对管控区“送货上门”的要求,采取由网格服务队配送的方式,做到卡口和楼栋无缝衔接。
采写:南都记者 梁思华 冯芸清 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