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一段短视频的链接,广州一餐馆老板娘在南都帮助下开通一条信息传递渠道

她在城中村搜集百余民生诉求:“参与抗疫的人,才是我唯一的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莫郅骅 11-15 02:45

  马丽诗骑电动车给老乡送物资。 受访者供图

  老人收到菜很高兴,双手竖起大拇指点赞。 受访者供图

  马丽诗在南洲街道上涌开餐馆,11月4日,她开始为在疫情中遇到困难的湖北老乡免费发放“爱心盒饭”。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一线索,在网上找到马丽诗。当时她正在为老乡的各类诉求信息而犯愁,希望得到记者的帮忙。有了这一链接,一场帮助老乡的爱心接力就此展开:马丽诗负责收集老乡的诉求,南都记者通过媒体抗疫民生服务平台反馈给相关部门。5天内她总共收集、传递119条民生诉求,至少帮助了百余个家庭。马丽诗说:“在我心里,参与抗疫的人才是我唯一的光。”

  在荔湾管控区,志愿者邓健宁凌晨还在刷单帮老人网购买菜。在给素不相识的居民选购菜品时,如同给自己选购,不仅赶早,还有心提醒“价格很贵”,让居民在特殊情况下也能买到满意的物资,最终得到居民的大力点赞。在基层抗疫一线,这些为民服务的志愿者,终将成为疫情攻坚战取得胜利的“爱的注脚”。

  餐馆老板娘马丽诗:

我在海珠区城中村传递诉求信息 帮助了百余个家庭

  11月13日中午12时,29岁的马丽诗起床。这是她开餐饮店之后养成的作息。近日来,她一睁眼就习惯性打开抖音,看看有哪些新发来的疫情诉求信息。“醉湘诗”是她的抖音名,也是她的店铺名。这个5.2万粉丝的抖音账号,是她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

  马丽诗并非志愿者。虽然开着的餐馆在餐饮App上备注为湘菜,但她其实来自湖北仙桃,餐馆供应的菜式,也以湖北菜居多。

  3年前,她来到海珠区南洲街道上涌开了这家餐馆。这里是一个较大型的城中村,制衣作坊星罗棋布,聚集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10月30日,该片区被列为临时管控区域。

  11月3日,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披露,海珠区感染者数量高位波动与城中村人口密集相关。从这天开始,马丽诗发现,“疫情突然紧张起来,市场超市渐渐关门,我们买菜都有点困难。”这时,她的抖音、微信上也陆续弹出一些老乡的诉求信息。

  “诉求多半表达物资紧缺。我在这里开餐厅,结识了很多老乡,看到他们买不到吃的,我就用餐厅囤的食材,免费给他们做盒饭。”期间,马丽诗拍了个视频发到抖音。11月7日晚,南都记者无意中看到这条抖音,颇为感动,联系上马丽诗,却发现暖心故事的背后另有困境。

  有了这一链接,马丽诗与南都记者决定共同为老乡们开通一条信息传递渠道。马丽诗通过人脉收集遇到因防疫遭遇困难的人员信息,南都记者负责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一场以马丽诗为中心的“帮助老乡接力”正式展开。

  截至11月12日南都“广州抗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场“接力”已经开展了5天。这段时间,马丽诗总共收集、传递119条民生诉求,至少帮助百余个家庭解决困难。这些民生诉求多集中于南洲街道、江海街道、华洲街道的城中村。

  自述

  “老乡,挺住!”

  3年前,我从湖北仙桃来到广州创业,因为喜欢做美食,就选择了开餐饮店。南洲街道上涌村里湖北老乡很多,我的店主打湖北菜。老乡来吃饭,最喜欢点的是沔阳三蒸,包括粉蒸肉、蒸鱼、蒸素菜。对于外来务工的人员来说,能够在异乡吃到家乡菜是一种安慰。  

  免费“爱心盒饭”  

  10月24日起,海珠区暂停堂食。一个星期后,我们片区被列为临时管控区域。很多老乡开始在微信、抖音上问我餐馆是否营业、如何购买生活物资等问题。11月3日,我收到一条朋友的微信说,他的老婆住在桥南新街,拜托我送一些物资给她。吃完晚餐后,我打包了藕汤和米饭给她一并送去。也是从这时起,我萌生了帮助有困难的老乡的想法。

  趁着店里食材还比较充足,我决定给他们制作免费的“爱心盒饭”。晚上,我通过抖音直播告诉老乡们——4号下午5点我会在“大口九”奶茶店附近发“爱心盒饭”,有需要的人可以来领。

  按照约定,第二天下午两点,我和店员开始备菜。菜品有醋溜土豆丝、酸辣包菜、红烧鱼块,一共做了70份盒饭,半小时内就发放完了。第三天,我们继续发放“爱心盒饭”。这一次做了200多份,一小时内全部发完。但考虑到发放饭盒可能引起人员的聚集,为保证安全,我的“爱心盒饭”发放止步于此。

  之后,我继续居家,减少出门。其间,我收到越来越多老乡们的诉求信息,有的说物资不够,有的说想吃湖北菜。看到这些诉求,我除了说:“老乡,挺住!”“加油,坚持!”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  

  一场“接力”  

  11月7日开始,事情有了转折。那天晚上,我在抖音回复消息的时候,突然看到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发来一条私信,提出采访意愿。这位南都记者是一个女孩子,年龄应该比我小,声音听着很温暖。在电话中,我了解到她也是从外地来广州打拼,现在租住在海珠区。这段时间看到太多老乡们的诉求信息,我感到有些无助,但我想记者应该有解决办法,所以我选择相信她。

  我大致说了我的现状以及老乡们的诉求问题,她表示希望和我共同解决。然后她提出,我是否可以收集老乡们的诉求,再由南都统计,走规范渠道转给相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

  她告诉我,这像是一场“接力”,需要大家全力以赴,配合防疫。

  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当晚,我发了一条朋友圈:“看到胜利的曙光。大家好好配合防疫工作,我一直在向上面申请。需要帮助的老乡赶紧把地址、姓名,还有你们目前的情况发给我。”

  说起来,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不会做表格,我只会收集资料转发。后来我看到记者转给我的汇总表格,清晰有条理,诉求很清楚。我才明白,遇到困难,不能一窝蜂。南都记者教我在前方收集信息的时候,简洁清晰很重要,原来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场“接力”中,我是信息的收集员,非常关键。为了能收集到更多诉求信息,我让其他老乡把我拉进群聊。当天晚上我一下子进了3个群,分别是海珠区湖北老乡1群、2群和上冲防疫交流群。群主在群里发起接龙,已过零点,仍有十几条信息接连发出。那晚收到的信息是最密集的,共有三四十条,他们大多的诉求是生活物资。回复完这些消息,直到早上六七点我才睡觉。

  头两天,我像是在一个循环中度过,接收信息、回复信息、传递信息。几天下来,从抖音上加我微信的朋友已有近百人。这里面除了有诉求的人,还有想倾诉的人。一次,有个单亲妈妈哭着打电话给我,说自己的经济压力太大。  

  “更大的责任感”  

  令人安慰的是,11月9日开始,我陆续收到了一些反馈,比如“收到物资了”“问题已解决”。我将一些表达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图发到朋友圈,文案是“我们要相信南方都市报”。后来,一些有诉求的人找我,开场白就是:你能不能请那个南方都市报帮帮忙?

  需要帮助的人里,我对一位来自敦和正街的朋友印象挺深。我们把他的诉求上报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他的反馈,了解到他所在地段的物资供应不足,在一天内,安排网格、社区工作人员将物资全部发放完毕。当天,南洲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来加我的微信,希望我帮忙收集无住所人员的信息,他们想办法安排住处。突然间,我有了更大的责任感。

  我能理解现在物资运转压力,但看到诉求不能及时解决,也会感到不安。可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说话比较直接,每次打电话,都会向常和我联系的记者说,老乡们把我当成正义的光,但在我心里,参与抗疫的人,才是我唯一的光。

  南都“广州抗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我将相关海报发到抖音,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可以传递出更多诉求。

  这条抖音里有个网友这样评论: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能让人看见光,相信光。

  ●声音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乡们把我当成正义的光,但在我心里,参与抗疫的人,才是我唯一的光。    ——马丽诗  

  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能让人看见光,相信光。 ——网友评论

  年轻志愿者邓健宁:凌晨6点 我在荔湾管控区帮老人网购买菜

  11月7日,广州建筑下属装饰集团组建了一支10人志愿服务队,服务荔湾区站前街管控区里的居民,年轻小伙邓健宁是其中一员。荔湾有不少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擅长在网购平台买菜,更别说抢购了。邓健宁和小伙伴们会在前一天晚上跟老人们沟通好菜品,选好价格最优惠的平台,次日凌晨6点就出手,基本能买齐菜品。这几天,他们帮了好几位老人在平台买菜。

  “麻烦您看看要哪款猪肉,我马上下单,我怕等下又没了。”11月9日清晨6点24分,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的管控区里,起了大早的年轻小伙儿邓健宁在用微信与年近七旬的刘婆婆沟通,他要赶早给她采购前一天下午约定的生鲜清单。

  刘婆婆老两口未与儿女同住,也不会用手机网购,因未储备好食物而犯愁,遂在楼栋居民服务群里提出了诉求。这一信息有效转达给了志愿服务队领队邓健宁,就在8日晚,他与多名队员共同守候在网购平台前,对比、选货、添加购物车,等待次日与老人确认下单。那天,他们完成了“网购+配送”一条龙服务。

  自述

  “双手竖起大拇指给我们点赞,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上门登记特殊的需求  

  我们是广州建筑下属装饰集团的一支10人志愿服务队,11月7日晚接到荔湾区防疫支援任务后迅速组建的,前来支援站前街的管控区域。当天,荔湾区对站前街等几个街道的部分区域实施了临时管控措施。

  11月8日早上,我们来到站前街流花社区报到。

  当时我们特别记录了一些居民的特殊需求,比如谁不会用智能手机、谁家缺少生活物资、哪些是老人家等,我把我的手机号给了网格的居民,怕他们有急事时找不到我。

  当天下午,住在西村三约大街的刘婆婆在楼栋居民服务微信群里发了一条诉求:老两口没和儿女同住,也没来得及准备食品物资,不会用手机网购。后勤信息员看到这条信息就通知了我。大约晚上7点,我电话联系了刘婆婆,和队员张健玮上门登记了她家的购物需求。他们想买一些鸡肉、猪肉和瓜果蔬菜,我们现场打开网购平台给他们挑了一些。  

  帮老人抢菜到凌晨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不停地刷新平台页面,想着有货品的先赶紧下单。由于比较晚了,又是采购高峰期,不少菜品正在补货。晚上在酒店休息时,我们几个队员分别上不同平台查看菜品,有的平台“爆单”了,有的平台无法送达我们所在区域。对比之下,我看到有一个平台比较适合采购。

  9日凌晨,我终于买到了第一批菜,有一只鸡和部分蔬菜。那天早上5点多我就醒了,7点半要上岗,因为我们刚来,我也想多花时间尽快熟悉一下工作。醒来第一眼,我就赶紧看看平台上有没有菜品。刘婆婆早上6点20分时通过了我的微信加好友申请,正好猪肉有货,有精瘦肉和里脊,我就赶紧截图给她看,问她要买哪款、要买多少,我可以马上下单把菜买到手。他们想买的节瓜,平台上并没有,就说黄瓜或丝瓜都可以,我就给买了黄瓜。还有水果,我说平台上的苹果很贵,并截图给她看,她也立马回复“买一盒”。这样一来一回地沟通,前后也就10分钟,买齐了刘婆婆她家需要的菜品。  

  送菜到老人家门口  

  因为快递只能送到卡口处,我想着老人家不方便出来拿,订单就留了我的电话号码,想着自己跑一趟送上去。两次订单一共走了两趟,当天下午就把网购菜品都给他们送到家里了。

  我们穿着防护服在门口把菜递给老人,他们很高兴,双手竖起大拇指给我们点赞,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这几天,我们已经帮了几位老人家从网上买菜,有些买菜不方便,有些老人家特别想吃迟菜心,我们都在尝试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帮多少是多少。11日那天,荔湾区已经向几个街道临时管控区域居民派发了多价位、多品类的“生鲜物资包”,全力为居民做好生活物资保障。

  我不是第一次到基层支援抗疫工作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帮老人家网购买菜,算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因为临时管控,居民多多少少会不知所措,我看到街道一直在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为志愿者,也会尽量去协调,希望尽快能够解封,大家回归正常生活。  

  ●声音 

  我不是第一次到基层支援抗疫工作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帮老人家网购买菜,算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邓健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龙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