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阿根廷首次出现“超级真菌”感染病例

“超级真菌”的N个真相 健康人群无需担心感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11-17 01:59

  当地时间11月2日,阿根廷卫生部发布通告称,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近日发现两例感染“超级真菌”(俗称耳念珠菌,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的确诊病例。这是阿根廷首次发现此类传染病。通告说,两位感染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2岁和75岁,先后于10月18日和28日,在布市两家不同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时,在其体液中发现“超级真菌”。通报指出,两位患者在确诊前,没有相互接触史,其中一人是从国外返回阿根廷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病人。目前,此二人正在接受隔离治疗。通告强调,“超级真菌”感染致死率高,主要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环境或被感染者而传播。糖尿病患者、慢性病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感染高风险人群。此外,此种菌类生存能力强,很难用一般消毒方法杀灭,且广谱抗真菌药物对其作用不大。最好的防控方法是隔离确诊病例,阻断感染链条,同时,对确诊患者接触过的环境进行反复消毒。目前,阿根廷国家级和布市地方防疫机构的专家已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防控可能出现的“超级真菌”疫情。

  “超级真菌”首次发现于日本 曾在英国医院集中暴发

  2005年,日本组织科研力量对境内的真菌群落进行了一次集中普查。当时,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从一名70岁的日本妇女耳道中采集到了某个样品。在之后持续多年的分析鉴定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件样品无法归类于现存的任何一种真菌。于是,日本科学家于2009年首次报道了这种被命名为“耳念珠菌”的新真菌。不料在那之后,亚洲和欧洲多国都暴发了耳念珠菌感染引发的重症病例。

  美国的第一例病例出现在2013年,当时纽约一处医院救治了一名自诉呼吸不全症状的女性。这位出生于阿联酋的61岁妇女在入院一周后检出耳念珠菌阳性,并最终在不久后去世。不过,鉴于当时耳念珠菌还没有目前这么大的影响力,该医院并未将情况上报,直到201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才接到了来自院方的病例报告。

  真正让耳念珠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是于2016年在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集中暴发的感染事件。当时,该院一时间出现了72名感染病例,ICU也因此关闭了长达两周之久。由于院方初期对情况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社会公开院内情况。

  据事后披露的情况显示,早在媒体大规模介入报道之前的数个月,该院已经在内部发出过相关警报,并尝试对疫情出现的区域进行除菌操作。作业人员用专用的气雾剂向收治过感染该真菌患者的区域附近喷洒过氧化氢溶液,理论上这种喷剂的蒸气会浸透到房间的每个角落。这些房间维持过氧化氢气雾的饱和状态达一周之久,之后研究人员在房间中央放置一个表面皿,并观察其底部培养基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耳念珠菌群落在培养皿中现身。

  耳念珠菌在美国、西班牙、委内瑞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的医院中陆续出现过。

  耐药真菌的神秘起源 四地的菌株源于同一祖先

  耳念珠菌从2009年被发现以来,短短十余年已经在全球多地造成多次杀伤。但真正令研究人员感到费解的是该种真菌的神秘起源及其在全球的传播路径。鉴于最早的病例报告于亚洲,最初科学家们推测亚洲出现的毒株引发了全球其他地区的疫情。然而,对采集自南亚、委内瑞拉、南非和日本的毒株进行遗传信息比对后,研究人员们惊奇地发现它们属于四个独立的分支,彼此之间不存在亲缘关系。

  进一步的基因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这四个分支大约在数千年前从同一个祖先处分离出来,并在世界各地的环境中以无害菌落的形式存在着,直到大约十年前开始同时出现耐药性菌株。也就是说,流行于全球各地的耳念珠菌其实是在几乎一瞬间同时出现在不同地方,几种菌株分别在各地独立演化,且它们之间平行传播的可能性很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像约好了一样一起冒出来为祸人间呢?

  遗憾的是,确切的原因目前仍然不得而知。研究人员最初以耐药细菌产生的原因作为参考,自然地认为抗真菌药剂在临床治疗上的过量使用是造成真菌出现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但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药剂种类虽然不多,但致命性的真菌感染其实发病率很低,且抗真菌药的应用场景和抗药性问题暂时也不如细菌普遍。

  那么,如果这锅不让滥用抗真菌药来背到底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耳念珠菌的突然暴发呢?确切答案还不得而知。

  新型抗真菌药或可从农药中找灵感 人类与微生物的博弈是场长期的战斗

  未来,除了进一步探究真菌耐药性、抗菌药物和农药间的关联性,开发抑菌机理迥异的新型抗真菌药同样迫在眉睫。然而,由于真菌和人类细胞同属真核细胞,两者间存在诸多联系,对真菌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也往往会伤害人体正常细胞,所以人类目前仅能从有限的几个人类与真菌细胞的不同之处出发,来设计抗真菌药物。不幸的是,这些药物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有效杀灭耐药菌株了。

  不过,有不少学者却提出人类其实可以从抗真菌农药中寻找灵感。这是因为除去DMI类药剂,还有若干种农药可以在有效杀灭真菌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人体毒性。而这些农药中的相当一部分至今仍处于杀菌机理并未完全解明的状态。从这些行之有效的抗真菌农药中寻找药物设计灵感的思路不失为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抗药性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乃至抗癌药物等各种化学疗法领域都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宿命。我们要明白人类与微生物的博弈过程将是一场长期而且不断升级的战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合理使用抗菌药剂,又要避免因药物不适当应用造成的抗药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将人类与致病微生物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都纳入到研究和讨论的范围之内。

  科普

  A

  “超级真菌”致死率并没有那么可怕

  “超级真菌”让人闻之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药可治”。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它们会乘虚而入,让病人“雪上加霜”,加速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

  专家表示,从科学上说“超级真菌”固然“危险”,但从各国的医学临床观察中,它的致死率与其他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真正危险的反而是烟曲霉、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菌种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因为它们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例如美国统计的“90天内约50%致死率”的数据,很多病人本身就有很严重的基础疾病,在多种复杂病因下,真菌感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

  B

  易感染人群都是免疫力严重受损的人

  对于“超级真菌”引发的恐慌情绪,多位微生物专家都表示“大可不必”。因为易感染人群都是免疫力严重受损的人,如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放化疗、长期滞留导管的患者等,健康人群无需担心会感染“超级真菌”,它也不具备相互传播的可能性。专家表示,“超级真菌”本来就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只要人的免疫力没问题,完全可以与之和平共处。从它发现至今10年来,没有一例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例,大家也可以放心去探望此类真菌感染的病人。

  C 

  中国正加强监测和应对“超级真菌”

  多位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我国尚未检测出“超级真菌”,但绝不能放松警惕,关键是要加强对它们的识别,并加以规范的测定。据了解,我国已在2009年建立了覆盖230多家医疗机构的病原真菌监测网络CHIF-NET项目,每年发布一次数据报告;同时另有覆盖67家重症ICU病房的念珠菌血症病原真菌的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随着分子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的耐药性病原真菌也越来越多。

  有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扩大相关检测和报告体系的范围,同时普及和推广规范的病原性真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建立国家统一的实验室检验标准,“只有加强监测,才能有效应对”。

  相关新闻

  真菌与人类的相爱相杀

  真菌不光可能危害动物健康,同样会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离不开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土豆、豆类、小麦等作物都需要定期杀灭土壤中的致病真菌。与抗生素的名目繁多不同,抵抗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很少,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唑类化合物。而杀灭植物真菌的农药同样含有与唑类化合物类似的结构,这就导致在自然环境中栖息的真菌很可能在农药的作用之下发生耐药性突变,一旦感染人体,与农药结构类似的抗真菌药物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其实,人类对耐药真菌的认识达到如今的程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大约在1997年,一种称为烟曲霉菌的常见真菌开始显现耐药性,由耐药烟曲霉菌引发的肺炎死亡率高达60%。起初,医学工作者自然地认为治疗过程中抗真菌药剂的使用是造成真菌菌株发生耐药性变异的原因,治疗中对耐药菌株占总菌株比例的监测事实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猜测。

  然而,研究过程中却发现不少从未经过唑类化合物治疗的患者体内也发现了耐药性菌株,这说明耐药性菌株在真菌感染患者之初就已经存在了。据此,研究人员开始怀疑环境中本来就已经有耐药菌株的存在,而随后的实验结果佐证了这一猜测。

  研究人员在医院周围的花坛、草丛以及空调系统中都发现了耐药菌株的存在,土壤样品中耐药菌株占比高达12%。另外,与医用唑类药物结构类似的抗真菌用脱甲基抑制剂(DMI)类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中所占份额高达三分之一,而耐药菌株对DMI类农药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抵抗能力。

  虽然这些观测事实还不足以断定农药应用是真菌耐药性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可以断定的是,自然界中已经存在大量的耐药性真菌,并且它们的威力与耳念珠菌不相上下。真菌感染原本以侵袭免疫力低下人群为主,当药物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时,感染会很快得到有效抑制。一旦抗药性真菌出现,“人类武器库”中原本就有限的选择就会捉襟见肘,从而造成易感人群的较高死亡率。

  综合央视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