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的居民志愿队:
17人组队 上岗首日扫楼56栋


居民志愿队上门登记确认居民身份信息。

居民志愿队队员到物资点搬运红色水马。
名粤小区在广州海珠区大塘片区一网格里,闵哥是业主之一。他想组建一支居民志愿队,缓解网格服务的基层压力。小区里多是外乡人,来穗打拼多年,尽管不少是同乡,大多也素不相识。11月17日下午4点多,闵哥在小区生活物资群里发了一条信息:组建一支居民志愿队。当晚11点,群里已有50多位居民主动报名。闵哥作为召集人担起队长职责,建起了有17名成员的首批居民志愿队。11月18日上午,在一网格指挥处的指导下,这支队伍正式“上岗”了。
“大家相互协调把小区管好”
闵哥19岁时从老家湖北洪湖来广州打拼,至今16年。汪大哥来穗10年,张大哥来穗25年,都做着服装生意。2020年初,张大哥做了三个月的基层抗疫志愿者。陈姐也是小区业主之一,她说没考虑老乡不老乡的,“我们那栋楼挺好的,大家都不乱跑,我就想大家相互协调把小区一起管好”。闵哥发出组建志愿队的号召,他们不约而同报了名。
由于居民缺少基层抗疫经验,且不清楚实际工作量,闵哥暂时选了17人组成首批志愿队,其余为储备力量。但他明确了两大“入门”条件:“一是要全家人健康码‘绿码’,二是连续三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一网格的网格长杜军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居民志愿队主要参与几项服务工作,包括上门登记确认居民身份信息、健康码,登记生活需求、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若居民核酸检测为阴性,可下楼在小区小范围活动”。
实为城中村的名粤小区有56栋楼,居民4000人左右,楼距不算密,环境较为整洁,通风也较好。一楼多为商铺,用作服装加工作坊。11月18日中午,志愿队吃了午饭稍作休息,到网格指挥处领取并穿戴好防护装备,又开始上岗。几位男队员到物资点搬了些红色水马,给小区部分出入通道加强围蔽。“把小区防范得更好一些,能进一步减少不同片区的人员交叉流动,杜绝疫情传播。”闵哥说。
自发参与社区抗疫
“这几栋,我都登记好啦!”下午1点20分,陈姐“扫”完了自己负责的几栋楼,把登记结果发送到志愿队工作群里,再由队长上报。闵哥说,大家会分工扫楼,因为人数有限,有的队员负责扫两三栋楼。
“我都看过了,除了有几个是红码,没有确诊病例。”陈姐告诉南都记者,这里每栋楼的居民数量不一,多的有四五十人,少的也有20来人。有的可以直接找到楼栋主,请他协助统计信息;有的没有楼栋主,就得爬上楼挨家挨户敲门,“也就十来分钟,很快的”。
上岗第一天,居民志愿队完成了小区56栋所有居民信息登记的工作。大家聚在核酸检测点附近,各自找地方休息,等待其他任务。下午2点半,街道物资保障组运来了一批生活物资,一个小时后,一批医护人员抵达网格入口,准备上门或定点给居民开展核酸检测。
“医护人员其实非常辛苦,他们有些会穿着尿不湿,因为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没法随意穿脱。”闵哥说。“大家应该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小区有这种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抗疫模式是很好的,我在的街道抗疫,也有这种模式。”几天前来此支援的沙园街道武装部部长陈建国告诉南都记者,居民志愿队自发参与社区抗疫有天然优势:“每栋楼选出的楼长或志愿者,在群众中更有威信,对区域情况熟悉,工作效率也更高。同时,他们能作为沟通桥梁,也能相互监督。”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