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金融16条”落地 有房企一天获银行授信两千亿

楼市如何平稳健康发展?房企如何跳出“流动性陷阱”?个人如何减轻还贷顾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阳 王艳玲 11-25 02:19

  广州一处楼盘正在建设中。南方日报记者肖雄 摄

  随着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稳楼市政策相继出台,房企层面迎来诸多利好消息。11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此前作为内部文件流传的“金融16条”终于正式官宣。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仅11月23日一天,就有多家大行宣布与数家房企达成战略合作,其中万科获中行、交行合计授信2000亿元。同时“第二支箭”(债券)扩容,在首批3家房企落地。

  “输血”  房企与银行批量签约,授信额度数千亿元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23日下午,万科集团分别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两家银行将分别为万科提供人民币最多100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此外,交通银行还将为美的置业提供不超过200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度。

  同时,资本市场也传出消息,中国工商银行将于近期与龙湖集团、碧桂园等房企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数百亿意向性授信额度,预计将陆续签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银行也于当日同中海发展、华润置地、万科集团、龙湖集团、金地集团等五家房企达成战略合作,将在房地产开发贷款等多项业务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中国农业银行早前已与龙湖达成合作,龙湖获得数百亿授信额度。

  “第二支箭”扩容落地方面,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11月23日公告显示,“第二支箭”扩容,在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等首批三家民营房企落地,中债增进公司将分别支持上述公司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

  房企  巩固融资来源,为“保交楼”提供更大助力

  获批大量融资会对房企产生怎样的影响?11月23日,美的置业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本次签约不仅代表美的置业过往的稳健经营和财务表现得到了监管机构及主流银行的充分认可和信赖,同时也是积极落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253号文关于“融资16条政策”的具体举措。

  过去几年间,美的置业与交通银行在开发贷、并购贷、公司债、中票、资产证券化、个人住房按揭等多方面的合作快速发展并不断深入,公司经营发展得到了交通银行的大力支持。随着美的置业成功与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再上一个台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美的置业融资来源,也将为美的置业践行“保交楼”责任提供更大助力。

  而万科早前在11月2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中提到,为夯实公司融资资源储备,进一步优化债务的期限和类型结构,支持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公司董事会同意向股东大会申请授权公司,新增不超过500亿元的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授权。对于募集资金的用途,万科表示将用于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及(或)项目投资(包括但不限于长租公寓、物流地产、产业园、养老公寓等募投项目)等用途。

  链接

  粤金融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金融16条”

  广东“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阶段性完成

  南方+记者独家了解到,近期,广东金融主管部门召开数场专题推进会落实《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

  一家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目前该行正在积极推动相关项目落地,包括正在推动总行和相关房企签订新的融资协议,预计各金融机构针对房企的融资动作将加速落地。

  “近期还陆续会有更多房企与银行签订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协议。”广东一家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相关部门也召开了“金融16条”专题推进会,该行高度重视相关工作,正推动总部位于广东房企与总行达成战略协议,近期将举行签约仪式。

  对于“保交楼”这一民生重点关切,《通知》明确要求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

  一方面,《通知》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有关政策安排和要求,依法合规、高效有序地向经复核备案的借款主体发放“保交楼”专项借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记者了解到,在广东,“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目前由农发行广东省分行承担,“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已阶段性顺利完成,未来将按照各级工作部署继续做好“保交楼”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通知》还对“保交楼”专项借款配套融资做了安排。在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明确债权债务安排、专项借款和新增配套融资司法保障后,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项目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融资商业银行或其牵头组建的银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提供新增配套融资支持,推动化解未交楼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在此前召开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介绍,在前期推出的“保交楼”专项借款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面向6家商业银行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为商业银行提供零成本资金,以鼓励其支持“保交楼”工作。

  观察

  “保交楼”促信心恢复 展期+融资稳市场主体

  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知》体现了当前监管层面对于房地产金融现状的态度和思路,有着“总结”和“定调”的作用,未来有望对过度信贷紧缩的情况予以纠偏,从而帮助房地产企业跳出“流动性陷阱”。其核心逻辑为:“保交楼”促进购房者信心恢复,企业债务展期+支持融资稳定市场主体,支持个人购房信贷带动市场销售恢复。

  恢复企业自身“造血”是关键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通知》部分内容在之前的政策中有提及和涉及。“总的看,这是对近期金融扶持地产稳定一系列政策的总结,也体现了监管层对于地产金融的态度,即稳定杠杆和融资,避免因失灵和去杠杆提速导致系统性风险。”

  李宇嘉认为,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稳定下来,恢复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这样才能创造外部融资稳定的基础。“做到这一点,需要资产价格下跌能止住,疫情防控对居民未来的担忧缓解等。”

  对于《通知》中有关融资展期的相关要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其有助于防范房地产金融系统不良率的增加。“展期是金融机构防范贷款违约、防范不良贷款率的重要举措。通过展期模式,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贷款政策稳定、防范金融机构和房企关系恶化,是化解风险非常有必要的操作。”

  优质稳健房企将获更大支持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认为,银行与房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对央行、银保监会“金融支持16条”和11月2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的落实。为落实这些精神,后续将有更多银行及房企签署合作协议,增加房地产贷款投放。当前宏观经济复苏基础薄弱,增加房地产贷款投放,将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企稳,有助于增强宏观经济复苏的基础。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从目前覆盖的企业看,主要还是一些优质的、经营较为稳健的企业。预计在11月下旬和12月份,其他一些房企也将获得更大的支持,尤其是销售排行在TOP20-TOP70的房企,更会积极和此类机构合作,以进一步改善流动性的问题。

  政策将“三箭”齐发支持民营房企

  在《通知》发布前一周,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三家单位办公厅刚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04号)》,提出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优质房地产企业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

  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发布《关于接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房企增信业务材料的通知》,加大对民营房地产企业增信服务力度,以实际举措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这些都被视作“第二支箭”扩容后的具体落实。

  严跃进指出,“第二支箭”扩容充分体现了各地积极落实金融16条政策的导向,也是民营房企债券融资工作的重要事件。

  在多项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房企融资渠道也呈现畅通趋势。上周,雅居乐宣布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2.95亿股股票,认购事项的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7.83亿港元。碧桂园则开启了新一轮配售股份,14.63亿股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预计约为38.72亿港元。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认为,支持民营房企配股标志着“第三支箭”(股权融资)将落地。未来支持民营房企融资会是“贷款、债券、股权”,“三支箭”政策组合,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恢复,更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个人延期还贷顾虑减轻

  《通知》还提出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依法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切实保护延期贷款的个人征信权益。

  根据《通知》,对于因疫情住院治疗或隔离,或因疫情停业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以及因购房合同发生改变或解除的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购房人自主开展协商,进行延期展期等调整。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确保延期还贷工作顺利推进,也是保民生的重要体现。一些符合政策的延期还贷行为,在征信方面不会受到影响,确保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通知》从根本上讲,就是希望稳妥推进去杠杆的进程、降低风险处置的影响,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是保障民生不受冲击,最终实现房地产平稳。”李宇嘉认为,《通知》有助于纠偏过度信贷紧缩,缓减流动性陷阱。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通知》的出台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具体体现,金融政策也从“保需求”“保项目”的两保扩展到“保需求、保项目和保房企”,支持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有效防范房地产行业发展失速的风险,也有助于购房者改善市场预期、稳定信心,推动加快入市的脚步。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王艳玲 见习记者 陈镜安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 周中雨 陈颖 唐柳雯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