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崇雨田:
出舱人员基本不具备传染性 同一毒株短期内不会二次感染


田天(右)参与转运工作。

外卖骑手将居民点的外卖送到管控区域入口,与工作人员交接。

民警接力将钥匙送到卡口。 通讯员供图

麓湖跑团的志愿者支援社区防疫。 受访者供图

广州海珠客村片区管控区域物资保障组组长田天。
日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2日广州已启用19个方舱医院,累计出舱1.1万余人。这批出舱人员还有传染性吗?会复阳吗?会有后遗症吗?围绕市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
复阳人员多“核酸阳性”而非“病毒阳性”
记者:出舱人员还有传染性吗?
崇雨田:新冠感染者的传染性大小,可以根据核酸检测Ct值的高低来判断。
新冠病毒的核酸分子量很小,需要经过将其不断地复制,才能达到仪器可以检测到的量;所谓Ct值(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翻译为循环数阈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核酸的复制次数。Ct值越低,代表病毒的核酸经历更少的复制次数就能被仪器检测到,说明病毒浓度越高,传染性也就越大;反之,Ct值越高,则表示病毒浓度越低,传染性越小。
依照目前规定,出舱人员需在方舱内隔离满7天、没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并完成两次间隔24小时以上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或Ct值大于35,才会被安排出舱。大量的证据表明,这样的康复者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
记者:出舱人员会复阳吗?
崇雨田:要谈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复阳。
新版诊疗方案以Ct值大于等于35作为出院、出舱的要求之一,但在社区核酸筛查时,为了避免漏掉社会面上的新冠感染者,会将Ct值标准提高到40。这就带来一个特殊的区间,即Ct值大于等于35而小于40的人,尤其是出院、出舱的康复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在社区筛查中被检出阳性,这就是很多市民群众所理解的“复阳”。
实际上,这样的人群基本不具备传染性。为了减少社区核酸筛查的误报,广州的相关规定要求出院、出舱人员在居家健康检测的第4天、第7天接受上门“单采单检”,且在3个月内不参与社区核酸筛查。
记者:有没有出院后Ct值又再小于35的复阳病例?
崇雨田:有,而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实际上复阳人员大多是“核酸阳性”而非“病毒阳性”,其体内残留的是一些病毒核酸片段;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携带活病毒的感染者才能构成潜在的传播风险。
这个话题在医学界得到很多关注。7月26日,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唐小平/李锋团队和广州国家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广东疾控中心李艳/柯昌文团队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团队共同完成,并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感染者复阳后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
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试图从25份复阳人员的上呼吸道样本中培养出活的新冠病毒,但均告失败。其中,病毒载量最高的一份样本Ct值达25,但依旧没有发现活病毒。
在真实世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有23例复阳人员曾在社区和259人发生了密切接触,但从未引发任何一起社区传播事件。
复阳人员无需再住院治疗
方舱内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记者:复阳对康复者本身的健康会有影响吗?
崇雨田:上述研究还评估了复阳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发现这些复阳人员虽然体内残留有病毒RNA,但康复趋势良好。在其中289例复阳人员中,只有16例出现了轻微的咳嗽、喉咙不适、疲倦等症状,这表明了病毒核酸复阳并未造成临床症状的加重,复阳人员无需再住院接受治疗。
记者:康复者会二次感染吗?
崇雨田: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不会二次感染。
但必须注意到,一方面,新冠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会在被感染数个月后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新冠病毒也在不停变异之中,不同病毒株之间可能存在免疫逃逸,即一种病毒株的抗体不一定能对另一种病毒株生效。因此,康复者仍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记者:为什么在方舱内还要戴口罩?在方舱内会交叉感染吗?
崇雨田:目前,方舱内收治的都是核酸检测阳性的感染者,病毒株也大致相同。如刚才所说,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感染者不会发生二次感染,所以在方舱内并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但是,由于方舱内人员密度较高,为防止其他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感染者们在方舱内也应该注意定时更换医用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记者:新冠肺炎有后遗症吗?
崇雨田: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不一定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当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康复者的观察时间还不够长。因此,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后遗症、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在科学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仍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证实。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
抗疫现场的“物资仗”:
提前丰富库存 借用10台电动车配送物资
广州海珠客村片区管控区域有700余名抗疫工作人员和上万名居住在客村的市民。自10月23日发现疫情以来,客村片区每天所需物资动态变化,且需求大。片区物资保障组组长田天四处筹措物资,保障了片区物资所需,并且小有留余,能够支援其他片区。
作为抗疫现场物资管理人员,田天对各个工作组和工作专班的情况都了解得很清楚,只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筹集和分发物资。因此,在客村片区降为低风险区后,他成为留下善后进行交接的人选。
抗疫现场的“物资仗”怎么打?以下是田天的自述。
未雨绸缪
联系爱心企业发出物资需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思路适用疫情防控现场的物资保障工作,讲究“未雨绸缪”。10月27日,我是这一天来到现场,负责物资保障。
丰富仓库库存是我进驻抗疫现场后的首要任务。我去到现场的仓库,发现里面几乎是空的,只有千余套防护服等少量的防疫物资,以及一些饮用水等生活物资,每日物资使用很是紧张。
为何要丰富仓库库存?因为,我们预判客村的疫情形势严峻,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将是一场持久战。商业小区一有疫情,马上转运,一个星期便能扑灭疫情。客村是城中村,楼间距小,空气不流通,人口密度高且数量大,很容易发生气溶胶传播。
在向上级部门申请更多防疫物资的同时,我马上联系了团区委、区妇联、区慈善会,希望他们能够发挥社会力量,补充现场的物资,包括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以及饮用水、面包等生活物资。也因为这一先人一步的动作,使得客村片区更早地得到了更多物资。
此外,我也联系了辖区的爱心企业,发出现场物资需求。爱心企业表示很愿意提供帮助,有钱出钱,有物赠物。仓库里陆陆续续有更多物资送进来,还有一些食品、饮料等。
客村抗疫的过程中,前后共30余家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单位捐赠的物资从四处汇向客村,如矿泉水、凉茶、八宝粥等。我们将这些物资分装打包,做成爱心物资包,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给客村的居民。虽然客村片区疫情期间外卖渠道是畅通的,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居民不会点外卖的情况。这些需求通过社工组反馈过来,我们就将爱心物资包配送进去。
配送渠道
向超市借不同尺寸购物车
谈起外卖,不得不说的是,外卖是居民物资保障的重要基础。客村片区人口数量上万人,有限的物资和人力难以覆盖到每一位居民的物资需求,这是多年疫情防控带来的经验。客村抗疫的过程中,每一位居民都可以点外卖。我们物资供应的主要精力便可以集中到小部分特殊群体和工作人员的物资保障上。
物资供应多少算合理?按往常经验,是1.5的配比,即按超出计划0.5倍的比例供应物资。不过客村的抗疫经验表明,这一配比需要去到1.8,也是因为城中村人口数量大所需要的,例如较大规模的人员转运现场所需要的物资是成倍增长的。
做好物资保障,除了讲究“量足”,还有讲究“精细”。为了节省志愿者配送物资的体力,我们向快递公司借用了10台电动快递车。考虑到城中村巷道狭窄,我们从超市借用了不同规格的购物车,可以分别在空间较为宽阔和狭窄的巷道中推行。司机的防护服供应要提高尺码到185,因为他们需要转动方向盘,防护服不能太紧。给医护人员的防护套装,我们要出仓前给配置好,让他们少在现场从不同处分别挑拣。
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抗疫现场很注重物资的足量及时供应,不仅能够使得居民能够安心居家配合疫情防控,也能让工作人员后顾无忧。客村片区的物资保障一直比较充足,也具备了可以少量向其他抗疫片区支援物资的能力。
做物资保障工作,需要对各个工作组、工作专班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在客村抗疫的过程中,我的具体分工也多次变化,除了筹措物资,也负责过卡口、网格,还参与过转运工作。
基于这份了解,11月20日客村片区降为低风险区后,指挥部派我来善后,与街道完成工作交接。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到下一个片区开展抗疫工作,当前海珠区的疫情在多个片区发生,情况仍然是十分严峻。
凌晨孩子全身过敏发烧急需就医
民警联络救护车 护父女到卡口
为患者联系医院派救护车到现场,接力将钥匙传递到管控卡口……日前,南都记者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获悉,近期,越秀公安民警辅警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及时为市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凌晨为患者联系救护车
11月18日凌晨,在越秀区矿泉街三机片区网格区,一位怀抱小孩的父亲焦急地向正在执勤的禁毒大队民警求助,称小孩因全身过敏导致发烧,急需就医。民警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并护送父女俩赶往卡口。指挥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医院派救护车到场。
等待救护车的间隙,民警不忘安抚父女俩的情绪,提醒他们做好防护。很快,救护车到场,顺利将他们送往医院。
为居民奔波送钥匙
11月18日,在越秀区矿泉街机务段,农林派出所民警留意到一位市民一直在小区门口徘徊,于是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对方告诉民警,自己在附近从事小商品生意,档口内有一大批货物需要按时交货,档口钥匙平时由自己单独保管,但因为不能出网格小区,钥匙无法交给合伙人,担心货物无法如期交货,不知如何是好。
经协调,做好消毒后,民警通过接力的方式将钥匙传递到管控卡口,最终顺利送到合伙人韩先生手中。
救人找人两不误
11月18日,食药环侦大队民警在矿泉街机务段网格区执勤时,发现一名参与抗疫的社区工作人员忽然蹲在地上大口喘气,上前搀扶并帮忙取下口罩后,发现对方已逐渐进入昏迷状态,民警立即上报联系120到场。其间,民警利用平时掌握的急救技巧,一直守护在其身旁,直到医护人员到场。
同日,洪桥派出所接到市民报警求助,称家里的八旬老人一早独自离家未归,又没有携带手机,一直联系不上,希望民警帮忙寻找。
接报后,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全力寻找老人,同时发动街道网格员和志愿者到老人常去的地方走访。经过近2个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在东风东路找到了正在徘徊的老人。
“广州街坊”跑团组志愿队
跑团成员陈秀珍:跑步同时还能参与志愿活动
“‘奔跑’在社区战疫一线,帮助了他人,这是一件好事。”志愿者刘志豪表示。刘志豪是“广州街坊”队伍越秀区“越安-麓湖”跑团的一名成员。广州这轮疫情以来,这个因跑步结缘的志愿者团队再次“奔跑”起来。这次,他们“奔跑”在社区基层群防群控线。
在越秀区一处入村卡口外,张玉虎一手半举着打印的纸质场所码,一手指向另一边墙上贴着的场所码。这时候正值晚高峰,人有点多。“进村请扫场所码,不要急,有序排队扫码,可以扫我手上拿着的,也可以扫那边墙上贴着的。”
“进村请扫场所码”,这短短的一句话,在轮岗的三个小时中,张玉虎喊了不下百遍。
张玉虎今年48岁,是“广州街坊”队伍“越安-麓湖”跑团的一员。广州这轮疫情以来,麓湖跑团的成员们迅速集结起来,就地组成战疫志愿者队伍,投入基层一线。
据了解,广州麓湖跑团成立于2016年7月,跑团最初以带动麓湖周边热爱跑步的爱好者参与跑步为目的,至今已发展到968人的规模。今年7月,“麓湖跑团”成立“越安-麓湖跑团”平安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85人。
陈秀珍也是跑团的一位成员。今年50岁的她已经退休,平时喜欢慢跑,2018年便加入跑团,今年7月志愿服务队成立时她便积极报名,“跑步的同时还能参与志愿活动,有空我就会多参与一些,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秀珍的工作是在越秀区东山街道核酸点扫码测温,维持队伍秩序。投入抗疫志愿活动以来,陈秀珍表示,这个工作一定得耐心,“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抗疫志愿活动,也算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我切身体会到防疫工作人员的辛苦。”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代国辉 叶孜文
见习记者 杨伽 通讯员 公新文 综合健康广东
摄影(除署名外):南都记者 吴泽嘉 实习生 吴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