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艺人林晓峰分享东莞印象、讲述心中的宝地
“大湾仔”在大湾区圆了歌手梦

林晓峰在综艺《声生不息》舞台上。

林晓峰(左三)、王祖蓝和科研工作者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合唱。
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时代风尚”——学雷锋中国文艺志愿者先锋队走进大国重器文艺演出(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播出。林晓峰便是参与本次演出的文艺志愿者之一。
近两年常驻内地的林晓峰,在参与《披荆斩棘的哥哥》《大湾仔的夜》《声生不息》等多档综艺后,“大湾仔”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斜阳映照在松山湖湖面上,波光粼粼,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中国香港资深艺人林晓峰,对着湖光山色的美景,林晓峰不禁感叹:“如果能让我在这长住,感觉应该很不错!”
与科研工作者合唱《男儿当自强》
被贴上“大湾仔”标签的林晓峰,自入行以来就在大湾区发展,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更是直观感受到,数十年间这里的巨大变化。
“只有在不停工作的时候,我才会有动力不断去改进。”年过五旬的林晓峰如今依然工作满档。他认为,只有永不止步,才能让自己跟上时代节奏。
在他身上,大湾区人民的拼搏精神尽显。
在本次“时代风尚”——学雷锋中国文艺志愿者先锋队走进大国重器文艺演出中,林晓峰、王祖蓝两位歌手与多位松山湖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合唱经典歌曲《男儿当自强》。
这些科研工作者有的来自材料实验室,有的来自大数据行业,有的负责我国高精尖技术科研……对从事演艺工作的林晓峰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交流机会。
“在交流当中,我发现我们和科研工作者并不是完全在不同领域生活、工作的。”林晓峰认为,他们研究的很多东西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接受小南专访前,他才刚与一位研究大数据的技术专家对谈。
“即使是我们这些从事演艺工作的人,也需要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观众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再去配合观众需求生产内容。”
林晓峰说,他在社交平台上会经常看观众对节目的反馈,研究观众的取向,从而让自己在工作中做得更好。
鼓励香港青年 多来内地感受
去年,林晓峰回到内地参与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与陈小春、张智霖、梁汉文、谢天华组成的“大湾区哥哥”,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我们大湾区要做大做强!”节目中的这句话更是十分出圈。
此后,延续“大湾区哥哥”效应的夜间治愈综艺《大湾仔的夜》正式开播,也让全国观众看到大湾区丰富的美食文化,以及大湾区民众的烟火气。
今年11月,《大湾仔的夜》迎来第2季,这次大湾仔们走出广州东山口的大排档,改为餐车经营,继续将美食和温情带往更多城市。
“当你亲眼见到这里的变化时,你就会很投入,也会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大湾区发展。”林晓峰认为,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出一份力,是他的荣幸,亦是他报 答故乡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他经常鼓励在香港的朋友和年轻人,多来内地的城市感受一下。
林晓峰直言,“大湾区的环境和政策,对年轻人的就业和发展都非常有利,希望能有更多的香港青年了解”。
“比起收获,更重要的是责任”
今年上半年,林晓峰参加了港乐竞唱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圆了歌手梦,也让观众看到他在歌唱方面的实力。
林晓峰表示每个舞台都很难忘,印象最深的是和刘惜君合唱《我的中国心》,“在唱的时候,带给我内心的冲击是很多的”。
相比收获,林晓峰在《声生不息》中感受到的更多是传承的责任。
在节目中,既有林子祥、叶蒨文这样的宝藏级歌手,亦有炎明熹、曾比特等活力满满的新生代歌手。
在晚辈和前辈的身份切换中,林晓峰深刻体会到,当他们在前辈们创造的乐坛盛景下得益时,更应该想到如何提携、关怀后辈,将港乐的力量继续传承下去。
林晓峰仍要求自己不能过度放松,积极与年轻人交流,学习新兴事物,希望能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甚至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饱和,生活节奏还是有点慢,“因为我是一个很急的人”。
林晓峰说,偶尔有放松的时间,他会选择独处,例如安静地躺在酒店床上,眺望窗外美丽的湖面与夕阳。能拥有这样简单的幸福,对他来说便是最好的。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张思毅
受访者供图
- 下一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