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今冬或现“三重”拉尼娜事件,会更冷吗?

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北半球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专家分析今年出现强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燕 11-28 01:30

2021年12月6日,在马绍尔群岛首都马朱罗,海潮侵袭引发的洪水导致通往机场的道路受阻。   

  2022年9月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县被山火烧毁的汽车。   

  2017年4月9日,在索马里南部拜多阿,从干旱地区逃离的妇女等待取水。

  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那么,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呢?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拉尼娜事件不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唯一因素,今年出现强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气象局方面指出,从统计概率看,拉尼娜事件与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产量之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

  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

  加剧不同地区干旱和洪水

  所谓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8月预测显示,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持续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当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今冬或现“三重”拉尼娜事件

  并不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事件后

  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一般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事件。拉尼娜事件则与之相反,指该区域海温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两年甚至三年。

  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很常见,但连续三个比较少见。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但不同的是,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每个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

  拉尼娜带来的降温影响

  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最近的拉尼娜事件预测公报中表示:“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洲南部日益恶化的干旱具有拉尼娜事件的特征,东南亚和澳大拉西亚地区的超常降雨量同样如此。最新的拉尼娜事件变化不幸地确认了区域性的气候预测,即非洲之角地区的毁灭性干旱将恶化并影响数百万人。”

  英国《自然》杂志6月发文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尽管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拉尼娜事件持续存在,但估计其他地方9月至11月海平面温度仍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包括北半球许多地区在内的陆地地区温度高于正常水平。

  塔拉斯说:“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是特殊的,它带来的降温影响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会阻止或扭转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影响

  拉尼娜事件正在持续,粮食生产或面临风险

  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进一步持续,预计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据央视新闻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中西部等地区近期由于强降雨引发洪水,截至当地时间11月3日,洪水已造成2人失踪。该州应急部门在24小时内发布了103次洪水警报,有数百名居民收到紧急撤离的警告。

  从去年开始至今,澳大利亚频遭洪水侵袭。中国气象局方面指出,究其原因,拉尼娜是“捣乱者”之一。拉尼娜可影响全球多地气候。比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容易出现洪涝;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非洲中部、美国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南海-西太平洋台风活跃。

  对于我国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夏季的主要雨带会偏北,导致华北到河套一带多雨,南方降水偏少,出现所谓的  南旱北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图拿反了”,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少。

  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就是如此。在2021年,我国出现了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降雨量华北偏多1.6倍,西北偏多7成;华西秋雨异常,雨量偏多近9成。今年,这一状况依然存在,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南方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

  中国气象局方面表示,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会给粮食生产带来威胁。从统计概率看,拉尼娜事件与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产量之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拉尼娜期间,加拿大小麦、美国玉米和阿根廷大豆等减产风险指数较高,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也有减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叠加了全球变暖背景,拉尼娜事件气候影响的特点也在发生改变。因此,专家建议,需要加强对拉尼娜事件自身强度的研判并分析不同区域可能受到的影响,预估极端事件的累加放大作用。

  专家分析

  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各占半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大范围降水偏少。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将拉尼娜事件与冷冬联系在一起。当前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暖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中和”吗?二者谁强谁弱?今年冬季到底是冷冬还是暖冬又是谁说了算?

  “拉尼娜属于自然现象,理论上它的历史比人类文明的历史更要久远,只不过几百年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

  周兵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冬季气候偏冷有很好对应关系。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周兵强调,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换句话说,虽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这意味着出现强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东北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华中南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江南大部发生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大。

  “在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气温的波动将越来越大,而拉尼娜事件又增加了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因此,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都需要格外关注阶段性的剧烈降温和严寒天气。”周兵说,今年南方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要防范其对交通出行、电力和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寒潮影响

  ●1950年代至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

  ●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

  ●2000年、2001年秋冬季和2012年、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