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女孩捡瓶子挣学费”的创作毫无底线
来论
11月23日,自媒体博主“笑宝来也”发布一则“凉山15岁女孩每晚捡瓶子卖钱交学费”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11月27日,视频中的女孩阿月(化名)的姐姐回应称,没有捡垃圾挣学费这回事,“视频拍摄者给了妹妹100块钱和一些饮料,视频内容都是对方教的。”当地镇干部表示,经核实,视频中阿月捡垃圾挣学费等情况均不属实,属编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经与阿月一家人沟通,将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使用互联网习惯的养成,很多人都参与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短视频中,有人热衷于创作各种各样的短视频来吸引关注和流量,有人则陶醉到短视频中以此为乐。但创作短视频显然应遵循必要的红线和公序良俗,不能剑走偏锋,以毫不存在的虚假信息来博取关注。
悲悯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如果在刷短视频时看到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陷入贫困,无力维持基本生活和学习,只能靠“捡瓶子”来挣学费的话,往往会被视频中煽情的情节、主人公的艰辛和努力所感动,在感召之下关注相关主播、视频,也有可能进行打赏或者购买一些视频中带货的产品以对这些不幸儿童表示支持,甚至有可能自发募捐资金来援助这些不幸的儿童。
如果短视频所描述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倒也无可厚非,但事实真相恰恰相反,从当事人的反馈来看,所谓的“女孩捡垃圾挣学费”是虚构的,视频则是拍摄者给了100元后摆拍的。这样一则与事实严重不符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视频,不仅抹黑了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也欺骗和消费了广大网友的善心,更“污染”了孩子,让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遭遇残忍的嘲弄与戕害。
这些拿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当道具,摆拍“贫困惨剧”的骗流量行为,已经违反《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平台理当及时删除有关视频,屏蔽有关链接。如果视频发布者有以此骗取粉丝打赏情节的,则应考虑其是否构成诈骗,并视诈骗金额决定采取治安处罚措施乃至刑事制裁措施。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被当作道具的少年儿童完全是无辜的,网友不该对其嘲讽,更不该对其实施网络暴力。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些为了流量不惜突破底线的短视频创作者,其应为炮制虚假信息承担所有责任。而且,短视频的主角即“捡瓶子女孩”也算得上是被害人,其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蒙受了损失,有权要求涉事自媒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也说明,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背景下,创作短视频或者网络发声都应遵循一定的底线和规则,不能为了流量和关注而突破红线,否则就会让网络环境乌烟瘴气,真假难辨,谁都可能从中受害。 □史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