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整理编写粤调说唱文学“木鱼”的工具书 收录世界各地馆藏木鱼书3874件
岭南俗曲曾启发德国诗人歌德


民国年间出版的木鱼书。佛山市博物馆 供图

《木鱼书目录:广东说唱文学研究》。

稻叶明子。
“眼前多少离人恨,对花长叹泪偷涟……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带一枝归。”《花笺记》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的唱本木鱼书中的名篇,曾被译为六种欧洲语言广为流传。受其启发,德国文坛巨擘歌德创作了一组抒情诗《中德四季晨昏吟咏》,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出版于1995年的《木鱼书目录:广东说唱文学研究》(简称《木鱼书目录》)一书,聚焦木鱼书的版本整理,收录了世界各地馆藏木鱼书3874件,至今仍是国际汉学界研究木鱼书的重要工具书。该书的作者是以日本学者稻叶明子为首的三位外国学者。
2011年,木鱼歌入选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几百年间,木鱼书漂洋过海,去到日本、德国、俄罗斯、越南、丹麦、挪威、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被一代又一代汉学研究者奉为“农耕社会底层艺术的化石”。近日,稻叶明子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那段与木鱼歌的难忘故事。
留学广州 结缘“摸鱼书”
稻叶明子与木鱼歌的缘分源于一次偶然。
“我在广州留学一年都没见到过木鱼书,没想到最后一个月看到了。”时间倒回30多年前,1990年9月至1991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稻叶明子,在中山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
稻叶明子告诉南都记者,当时她对“自梳女风俗”尤为感兴趣,她的老师写信提醒,广东有关于自梳女的记载资料,应该亲自看看原件。在回日本的前一个月,她去了顺德图书馆查阅资料。
稻叶明子请图书馆工作人员推荐有关自梳女的资料,以及自梳女当时喜欢看的东西。于是,工作人员从未整理的书堆里拿出多本木鱼书,告诉她,这就是以前自梳女喜欢看的东西。
稻叶明子原本就对中国俗曲研究很感兴趣。木鱼书的出现,让她领略到了一种全新的岭南曲艺。
“我一个老外,能看得懂,觉得很有意思。”稻叶明子说,在广东留学一年,她仍然听不太懂广东话,当时连看普通话的文章都令她吃力,可是木鱼书通俗易懂。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流行于岭南广府语系地区的曲艺说书形式。早期木鱼歌随编随唱,口头流传,后来有人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也就成了木鱼书。木鱼书是木鱼歌的唱本,以粤语创作,唱词格式为七字上下句体,下句押韵,通常四句一段,通俗易懂,富有乡土气息。
木鱼歌曲目唱词题材丰富多元,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元明杂剧、传奇、民间故事和演义小说改编等,亦有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等的作品。木鱼歌的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已知最早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稻叶明子看来,不同于文人喜欢的古书、诗词等,木鱼书更偏于民间,有些措辞甚至显得粗陋。“但是从留存的大量木鱼书来看,当时民间对木鱼书的需求很大。而且对木鱼书的研究不是很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突破口。”
于是,在留学的最后一个月里,稻叶明子先找到谭正璧的《木鱼歌潮州歌叙录》和梁培炽的《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随后她去了香港,但未找到上述书籍记载的木鱼书,却看到其他未整理版本。返回广州后,她又在孙中山文献馆发现散在一般图书里的木鱼书。回日本后,她的中国朋友还找到木鱼书《骊珠记》,全部复印后寄给她。
她发现,虽然很多图书馆都收藏了木鱼书,但基本未经整理,不成体系,这让她意识到,“(木鱼书)有一大堆未整理的东西,先不整理不行了”。
未闻歌声 先编木鱼书
“我是老外嘛,看到中国什么东西都觉得新奇。”所以,稻叶明子决定从版本整理、内容观察、音韵分析开始进行研究。这也是当时作为学生的她,相对容易做到的。
回到日本的稻叶明子,开始遍寻日本国内的图书馆、研究机构等,寻找木鱼书的踪迹。
“那个时候,不清楚哪里有木鱼书,检索起来也没有现在方便。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收藏的木鱼书都是未经整理,没有公开的。”她表示,日本图书馆一般不让来馆者看未整理的东西,而内容比较详细的是学者教授们自己的收藏,总量并不多。
通过学校教授牵线,稻叶明子认识了学者金文京和渡边浩司。当时,金文京已收藏有木鱼书123册,并全部寄给稻叶明子查阅。同时,三人开始分头查阅日本各地所藏木鱼书,以及此前学者们所著文献中的木鱼书叙录。
1995年,三人合著的《木鱼书目录》正式出版,共收录中国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法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馆藏木鱼书3874件,并收录有稻叶明子等人介绍、研究木鱼书的论文。该书在学术研究操作上十分实用,特别是几个附表,速查方便快捷,成为国际汉学界研究木鱼书的重要工具书。
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蕴华所著的《欧洲藏中国明清至民国俗曲唱本研究:以英、德、法为中心》一书中,依然评价《木鱼书目录》“是目前辑录广东说唱文学目录最为完整的著作”。
编撰《木鱼书目录》后,稻叶明子还研究了木鱼书《骊珠记》的音韵结构,以及从《骊珠记》来看“金兰”风俗的变化。不过当时,她却未曾亲耳听过木鱼歌的唱段,因为没有经费再来中国。“我是苦学生,编撰这本书的时候,还一边做中小学生课业辅导,一边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研究。”
直到1997年,稻叶明子考上博士研究生,并在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当助教,得到参与其他课题的机会,才有了经费来中国进行调研。“那个时候,我就在空余的时间,到广东去寻访木鱼歌。”
2000年,在广东调研期间,稻叶明子结识了佛山非遗专家陈勇新。在陈勇新的带领下,她终于在江门台山听到了木鱼歌。
稻叶明子清楚地记得,当地村民在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晚上会聚在一起唱《花笺记》。她还听到了陈勇新在20世纪60年代所录的木鱼歌,“录音中唱歌的妇女可能不识字,但是她把《玉葵宝扇》所有的内容都背了下来”。
后来,稻叶明子还在东莞听到了当地人唱木鱼歌,也有中山大学的朋友从东莞花鸟市场买了不少木鱼歌的录音带寄给她。
“农耕社会底层艺术的化石”
从《木鱼书目录》中即可看出,海外各级机构及个人的木鱼书藏书,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个别版本甚至是国内未见或稀见唱本。实际上,从晚明到民初,曾有大量木鱼书刊刻本问世,在国际汉学界引起重视,甚至被称为“农耕社会底层艺术的化石”。
据《木鱼书目录》记载,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藏木鱼书有215本。波多野太郎曾于1969年至1977年间先后撰著《道情弹词木鱼书》(上、中、下)。这些收藏与著作为《木鱼书目录》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书的序言也系波多野太郎所写。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也曾对木鱼书颇有研究。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李福清曾先后在前苏联、德国、英国、越南等地及我国台湾的图书馆查访木鱼书,发现许多我国学者尚未著录的孤本及其他版本。
1994年以后,李福清先后发表了《俄罗斯所藏广东俗文学刊本书录》《德国所藏广东俗文学刊本书录》及《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罕见广东木鱼书书录》三篇长文,对庋藏国内外木鱼书作了比较详尽的叙录。李福清根据他在慕尼黑对木鱼书的查访,进一步修正了美国加州大学艾伯华所编《广东唱本提要》中的疏漏。
李福清还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明版《花笺记》,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花笺记》刊本,并于1999年发表《新发现的广东木鱼书——以明版<花笺记>为中心》一文。该文中也提到:“日本学者在编辑目录时,将每个版本都注明收藏地,这对收录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花笺记》是木鱼书中的名篇,并在欧洲流传甚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燕曾在《光明日报》刊文介绍,1824年,澳门印刷所的汤姆斯(Perter Perring Thoms)将《花笺记》全文英译。汤姆斯的译本采用中西合璧的印刷方式,其中,中文部分不见于现存任何版本,所以,英译《花笺记》(Chinese Courtship)为这部冠绝一时的唱本文学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版本。《花笺记》在晚清时期还被译为六种欧洲语言。受其启发,德国文坛巨擘歌德创作了一组抒情诗《中德四季晨昏吟咏》,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除了木鱼书,木鱼歌在海外也曾名动一时。
191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的伍尚炽,在台山种田,也唱了大半辈子木鱼歌,后随女儿移居美国。1992年,伍尚炽凭借演唱木鱼歌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国家传统奖”,并受邀前往白宫领奖。此后,伍尚炽成为以演唱广东台山木鱼歌而闻名的民间艺术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伍伯。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丁小燕 郑子君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