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推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涉及航空航天、未来信息网络及光电、人工智能等领域
未来产业园来了!广州试点聚焦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领域

建设中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南都拍客 张业斌 摄

“未来已来”,这句话近年来不断被科创圈提及。近日,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名单,加持了前沿科技落地的速度与力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进行布局。近日,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以下简称《名单》)正式出炉,来自8个省、直辖市的共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首批建设试点。
这份名单发布不久,引来了行业关注。
2022年,传统企业加快布局及探索创新产业之路,投资人寻求新的投资逻辑。未来产业,无疑指出一些方向。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这也正是未来产业科技园发展思路。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该名单了解到,未来产业科技园涉及航空航天、未来信息网络及光电、人工智能、医药医疗、智能出行等领域,相关城市发力点不同,但也有交集。以一线城市为例,都在加紧对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为占领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创新之都”谋篇布局。
规划
未来产业引领重大科技变革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从政策层面来看,“未来产业”最早出自202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其中在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并列出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具体的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
为何国家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渠慎宁看来,未来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创新投入,抢抓发展先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对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争创发展新优势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产业发展离不开源头科技创新的突破,因此高校科教资源在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本次发布的《名单》源于《关于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工作安排,这批建设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也将担当起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发展的责任。
这在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组织上有所体现。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批复函,建设试点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方政府(或国家高新区)和科技领军企业协同,着眼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此,要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专业化能力,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后续复制推广积累经验,引领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发展。
从建设试点名单来看,所有试点科技园的建设单位都包括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时,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科技部 教育部关于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所有参与试点建设的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都获得了“优秀”的绩效评价结果,占到全部获评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约一半的比例。由此或可看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将成为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新赛场。
试点
各城市未来产业科技园发展着力点不同
广州试点出现科技领军企业身影
从首批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所在省、直辖市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四川、陕西和黑龙江拔得头筹。各地建设方向不同,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未来信息网络及光电、人工智能、医药医疗、智能出行等领域。其中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建设试点科技园最多,分别位于北京、陕西西安和黑龙江哈尔滨。
谈及国内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北上广当仁不让。此次发布的首批《名单》中,来自这三座一线城市的建设试点也达到了5家,占到全部名单的一半。其中北京、上海各两家,分别聚焦空天科技、国防与信息安全,以及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自主智能。广州建设试点聚焦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领域。
根据北京昌平官方发布,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联合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沙河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建。
据了解,“空天科技”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力学、热力学和材料学是空天科技的科学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能源动力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对航空航天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真空技术和低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空航天的发展。多门科学技术在空天科技的发展中不断交叉融合,持续促进颠覆性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将在该园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空天科技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一批空天科技前沿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加快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总结上述科技园发展路径,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结合高校优势学科,科技园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加速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是《名单》中建设试点的共同路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广州两地的两个试点建设单位中,除了高校和地方政府,还出现了科技领军企业的身影。其中,上海的“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由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共建,广州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则有广汽集团、广药集团两家企业参与共建。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方面获悉,该建设试点将实行“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机制。依托中山大学学科优势及广州一系列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该未来产业科技园将深度协同广汽集团、广药集团2家领军企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2个未来产业领域,集聚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孵化一批细分领域领先高新技术企业。
从上海市官方发布信息来看,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将充分发挥宁德时代、国家电投、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前瞻布局和创新需求的牵引作用,依托上海交大未来技术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学院等校企共建的交叉创新平台整合支撑学科基础前沿研究资源,校企协同布局应用研究重点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孵化优势和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吸附优势,集聚未来能源方向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业界创新企业,使园区大中小企业得以高效利用产业链资源。
布局
制造大省或将推出未来产业集群
专家建议给予资金等政策扶持
试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只是各地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方面。自从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后,多地已开始针对未来产业进行顶层设计政策布局。
例如,北京市政府于2021年8月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具体包括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碳减排与碳中和、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光电子、新型存储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并根据全市各区的资源特点布局相关未来前沿产业。
上海市则在2022年11月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并提出了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
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广东当然也要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布局。
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工信厅规划与产业政策处相关负责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随着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进入中期评估及修订阶段,广东省正在谋划健全完善“1+20+X”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体系,其中,“X”就是若干个专门的未来产业行动计划。
广深等市已经开始先行布局。
作为广东省第一家喝到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头啖汤”的广州,2022年4月印发了《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将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要把广州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深圳2022年6月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重点培育“20+8”产业集群,其中“8”就明确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这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深圳‘20+8’政策的出台让我们这种专注产业科技投资的机构很受鼓舞。”一位常驻深圳的硬科技创投机构投资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一方面,我们看到深圳要回归抓产业,另一方面,8个未来产业也显示出政策对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我看了一下,这8个未来产业基本和我们在布局的前沿投资领域是一致的。”
当前,通过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正成为有志打造“创新之都”的城市共同加紧布局的新趋势。渠慎宁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存在较大的技术不确定性与“市场失灵”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政策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阶段,应发挥产业政策功能,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贴等手段加以扶持,帮助先行企业构筑产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未来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以此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