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区三带”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冰雪、水上、航空等户外运动差异化发展
建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 发展大湾区帆船等项目


广东惠州盐洲岛滑翔伞爱好者飞过海滩。 南都记者 高永佳 摄(资料图)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
《规划》还明确了户外运动产业的涵盖范围,登山、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滑雪、皮划艇、滑翔伞等山水陆空领域几乎全覆盖。
知多D
“五区三带”空间布局
◎五区:北方冰雪运动引领区、华东户外运动示范区、中部户外运动体验区、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
◎三带: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长江水上运动带、滨海户外运动带
布局
构建“五区三带”布局
《规划》明确,促进区域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深入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五区三带”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重点项目突出、比较优势显著、区域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以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东北、华北、西北冰雪运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方冰雪运动引领区。
支持长三角户外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若干户外运动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创新高地,发展露营、铁人三项、滑翔伞、滑水、桨板、骑行等项目,辐射带动华东地区,打造华东户外运动示范区。
推动中部地区山水陆空各类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山地自行车、垂钓、航空运动等项目,打造中部户外运动体验区。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
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发展山地越野、定向、登山、攀岩、探洞、溯溪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辐射带动贵州、云南等省份,打造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换,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马拉松、徒步、自行车、汽车自驾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
支持长江经济带利用沿线水域资源发展皮划艇、赛艇、龙舟、漂流等水上运动项目,打造长江水上运动带。
支持海南和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发展各类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滨海户外运动带。
项目
优化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规划》指出,推动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重点户外运动项目差异化发展。
冰雪运动 深入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以京津冀为核心发展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在河北崇礼、吉林长白山(非红线区)、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建设冰雪丝路带;南方地区为协同发展区域,形成东西南北交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山地户外运动 形成“三纵四横”(太行山及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黄河沿线)空间布局。
水上运动 建设“五方三点”(以东优、西扩、南强、北进、中兴为五方特点的空间布局,形成以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为焦点、以绿水青山系列赛事为支点、以江河湖库海为发力点的三点式工作网络)产业集聚区。
汽车摩托车运动 打造“三圈三线”(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哈尔滨至三亚、北京至乌鲁木齐、上海至拉萨)辐射出的自驾运动精品路线和营地网络。
航空运动 协调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布局“200公里航空体育飞行圈”。
场地
到2025年建户外运动营地10000个
利用风景道、步道、水道、雪道、跑道、骑行道等线状道路,串联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滨海度假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自行车驿站、滑雪场等设施,形成全域覆盖、配套完善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格局。
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场地设施运营水平。推广“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府和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建设运营”等公建民营模式,强化政府要素保障能力,保障企业市场化运营灵活度,提高户外运动营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营效率。
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因地制宜建设航空飞行、汽车自驾、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营地,完善停车、供水、供电、环卫、通信、标识、应急救援等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加强户外运动营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统筹用好多方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到2025年,建设各类户外运动营地1万个。
打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赛事
提升户外赛事与节庆活动品质。支持各省(区、市)因地制宜打造以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粤港澳大湾区户外运动系列赛事、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哈尔滨冰雪节、浙江省户外运动大会、青岛国际海洋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湖北大众山水运动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海南亲水运动季、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四川甘孜环贡嘎山百公里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宁夏全国大漠健身运动大赛、西藏国际登山大会、广西阳朔攀岩节等为代表的地方性品牌户外赛事与节庆活动。
支持室内攀岩馆、室内滑冰馆、室内潜水馆、室内滑雪场等开发户外运动室内培训和体验产品。在农事体验、生态运动会中增加户外运动项目。利用绿道以及城乡步道系统等开展徒步、自行车、马拉松、定向等户外运动。加强AR/VR等智能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实现户外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
鼓励郊野公园提供露营服务
优化露营产品供给。鼓励开放郊野公园提供露营服务,在城市郊野、农村地区等建设更多露营基地,满足群众就近就便露营需求。推动露营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户外运动项目,鼓励在营地周边配套登山、徒步、骑行、垂钓、冰雪、赛车、马术、航空、水上等户外运动设施及服务,提高露营消费粘性。
加快建设露营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引导城镇水、电、气、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网向营地建设区延伸,支持在营地集聚区域配套建设露营服务中心、加油(充电)站、维修站、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鼓励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立足群众露营需求,研制多系列满足不同人群的露营装备。积极倡导文明露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露营市场,推动露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观察
水上户外运动为大湾区搭建群众健身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
大湾区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无疑拥有开展水上户外运动的优质自然条件。
今年8月,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首届户外休闲运动节在广州从化举行。活动推出皮划艇、桨板、帆板、电动水翼、热气球、风筝等30多项运动休闲项目,在满足群体性运动休闲需求的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群众健身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以广州为核心,联合广东中旅、香港遵理等企业机构组织了不少香港、澳门的家庭前来体验赛事,体现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与活力,为建设“人文湾区”作出贡献。
如今,《规划》明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水上运动,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延伸
冰雪运动 广东冰雪项目俱乐部约45家 室内冰雪场馆20家左右
广东虽地处南方,但仍然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发展。
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伟介绍,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冰雪运动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冰雪运动组织建设、建造冰雪场馆设施、开展冰雪竞技运动与群众性活动、提高冰雪运动服务指导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国家体育总局高度肯定。
广东滑雪爱好者约40万
广东于2017年底成立了省冰雪运动协会,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相继成立冰雪运动协会,全省现有冰上项目俱乐部25家,俱乐部会员超过1000人;现有滑雪项目俱乐部约20家,滑雪爱好者约40万人。
李伟介绍,在竞技体育层面,广东冰雪运动取得突破。2016年以来,广东运动员在国内外冰雪赛事中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7枚、铜牌13枚,其中国际赛事获得5金1银2铜,国内赛事获得13金6银11铜。
场馆方面,广东共有室内冰雪场馆20家左右,场馆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广州融创雪世界室内雪场占地7.5万平方米,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广州融创雪世界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广州花都)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广州市冰雪产业示范基地、广州市冰雪运动训练基地、香港滑雪总会训练基地。广东省(深圳观澜)冰雪训练基地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湖体育公园,由滑雪馆、滑冰馆和综合服务馆组成,兼具冰雪运动训练和大众冰雪娱乐功能。
为冰雪赛事国家队培养输送大量人才
广东通过参与跨界跨项选材、自身协会培养,与俱乐部共建、跨省合作等方式,为国家队培养输送大量人才。2017年以来,广东共开展了冰球、滑冰、雪车等多个项目,培养了冰雪运动(含跨项选材)青少年运动员500多名;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约180人,目前广东省在国家队备战冬奥会有近20名运动员,2名教练员,分布在7个小项(雪橇、雪车、钢架雪车、冰球等)。
广东多次开展冰球、花样滑冰等项目裁判员培训班,实现了省内冰雪运动裁判从无到有的突破;多次举办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引导退役运动员高水平冰雪爱好者等转型为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全省共有冰雪项目专业教练8名、业余教练6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50名,冰雪项目裁判员约70名。2020年以来,协会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滑雪普及培训班,公益培训1000余人,有效推动滑雪运动普及。2020年5月,广东省23家学校被遴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广东还加大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加快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有效推动冰壶、冰球城市斗牛赛等青少年活动的开展。
航空运动 广东是中国飞天梦起航地 滑翔伞持证人员1000人以上
据广东省航空运动协会会长谭宜忠介绍,广东是中国飞天梦想的起航地,也是全国航空运动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在中国航空领域,广东见证了众多“首次”。“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是广东恩平人;首次环飞中国的名为“广州号”的飞机从广州大沙头机场起飞;首次用民航飞机在广州市上空喷洒乳剂消灭蚊蝇,代表着中国民航通用航空服务飞行的开端;如今大家熟悉的人工降雨、飞播造林、航拍、跳伞以及空中游览等通用航空项目,都是从广东迈出第一步……
动力伞持证人员超600人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籍或长期在广东从事相关行业的,持中国民航局、中航协颁发飞行驾照人员中,从事滑翔伞项目的达1000人以上,从事动力伞项目的达600人以上,热气球、自旋翼、轻型飞机、跳伞、直升机等项目的从业人员,也分别有几十人至100人以上。
目前,我省主要开展航空运动的登记场地共有31家,分布在广州、茂名、阳江、云浮、惠州、佛山、汕尾、潮州、清远、河源、肇庆、恩平、江门等地。
除了上述各个大航空项目,我省的航空模型和无人机运动也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其开展规模和竞技水平,位于国内领先水平。
“体育运动+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机遇时期,期待我们共同奋进,为广东的航空运动和航空体育产业添砖加瓦。”谭宜忠表示,广东旅游资源丰富,是最早开展航空运动的省份,也是经济、体育发展强省。航空运动虽然受限于场地设备投入大、空域审批难、考证门槛高等瓶颈,但是每项航空运动都能融合科普、旅游进行大众试乘体验和城市观光。航空运动可以真正拉动体育、运动和旅游经济的消费增长,更能在一系列活动中为我省选拔储备优秀运动员。
“体育运动+旅游”如何融合发展?位于肇庆的绿地樾湖项目正在做积极探索。据悉,该项目占地约4500亩。
“天空很辽阔,我们一起飞。”广东省航空运动协会副会长时斌介绍说,航空运动比较独特,项目运营成本比较高,但对于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的发展来说,它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带动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的发展,也可以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综合:新华社、央视、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体育局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南方日报记者 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