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遇见中国之美”助推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越来越多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出现在南粤大地上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董晓妍 李思萌 刘嘉琳 12-27 02:37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一线科研人员在现场进行主题分享。

周婷(中大副教授,中大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

彭少麟(中大二级教授、逸仙学者)

刘胜(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博导)

胡慧建(广东省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主任)

  南都讯 12月26日下午,“遇见中国之美”助推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该论坛系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活动之一,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林业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主办。记者从研讨会现场获悉,由南都、N视频耗时一年制作的5集人文自然纪录片《野性广东》即将发布。由广东省林业局指导,南都、N视频组织的“发现湾区生态之美”主题原创图片、视频大赛即将启动。

  广东各级保护区1361处

  数量全国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伟文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广东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统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全省建有各级保护区136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广东全力打造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重点组织开展华南虎二期等重点物种保护工程和丹霞梧桐、水松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随着就地迁地保护的强化,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逐步恢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越来越多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出现在南粤大地上,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广东贡献。

  她表示,今年,南都、N视频组织策划推出了系列视频《野性广东》和《古树名木》保护专题片,聚焦生态湾区守护者,用镜头呈现林业生态活力,传达出广东在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精神风貌,持续关注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展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她向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一起建设绿色家园。

  5集纪录片《野性广东》即将发布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在致辞中表示,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南方都市报希望和广东省林业局,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的领导嘉宾以及媒体的同行一起,为深入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大美湾区发展建言献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绿美广东的行动中来。

  他向在场嘉宾介绍,南都、N视频即将发布的5集人文自然纪录片《野性广东》。

  该纪录片拍摄制作耗时近一年,将镜头对准广东近10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深入全省省十余个自然保护区,以自然地理特征为线索,分为“一襟珠水”、“南门横岭”、“山海相依”、“林影迷踪”、“粤都奇遇”五个主题。“从江河、山脉、海洋、植物和都市等维度,展示广东始终坚持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发展的理念,”刘江涛表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绿美为主题主线,让南粤大地天更南、山更绿、水更清,一起演绎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生态篇章”。

  “发现湾区生态之美”

  图片视频大赛来了!

  研讨会现场,广东省韶关华南虎繁育基地饲养主管雷胜桥等十位广东动植物保护者获颁南都、N视频“生态湾区守护者”奖,以此向广东各自然保护区、研究所、一线科研人员为守护大湾区美好生态付出的辛苦努力致敬。

  据悉,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将启动“发现湾区生态之美”主题原创图片、视频大赛。据组织者介绍,该赛事面向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高等院校及大湾区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征集反映广东生态建设成就,传播绿美广东的动植物多样性的照片和视频,彰显广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据介绍,该活动期间,项目将招募,挑选对生态环保领域有浓厚兴趣、或有专业背景和特长的青年KOL,组建“湾区生态探访团”开展活动,活动视频将呈现于征集赛页面,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用年轻人和普通市民的视角发现并记录下大美湾区的美好生态。

  主题分享

  岭南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中心

  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多决策工具

  在题为《COP15后,广东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的主题分享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权擎表示,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他以新冠为例解释称,专家目前的结论,这就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后,病毒从生物圈溢出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给人类提供资源,从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介绍,根据广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本身分布的情况以及广东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特点,广东制定了以“一核一带一区”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并且发展出了其他相关政府政策来保护广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广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2022-2030年)》,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如现代化治理行动、进行网格化调查与监测,重点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行动、抢救性保护行动及入侵保护等相关举措。

  他认为,目前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保护与利用的冲突。资源调查也有待加强,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都需要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持续开展相关研究,推进岭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悉,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目前正在建设的岭南生物多样性中心希望为“一核一带一区”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提供理论依据与解决方案。其建设内容包括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珍稀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动物源性重要病原大数据与生物安全平台、入侵生物监测与预警平台、岭南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中心等、将在未来更好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决策工具。

  广东的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26%,增长到2022年57%

  在研讨会现场,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逸仙学者彭少麟在《广东省的生态格局和生态恢复》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广东省的自然保护成绩突出,在中国的保护区里面做出了广东的贡献。比如通过生态恢复,广东的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26%,增长到了2022年的57%。

  彭少麟认为,恢复生态学的意义首先是保护和恢复绿水青山,其次是实现金山银山。“华南生物多样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之一,具有古老的区系特征,而南岭就是华南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彭少麟说,广东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是具有重大全球意义。

  他以入侵地的生态修复为例。对于像薇甘菊等入侵植物,常用防控分别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不断地复发的问题。彭少麟强调,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按照自然进行生态恢复,但是有一部分必须是通过人为设计来进行恢复。

  “但是人为的设计不能仅仅按照我自己的设计,它必须是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生态恢复。也就是说,它也必须符合生命的过程,符合生态的过程。”他表示,生态恢复一定是要解决很多的科学问题,才有可能在实践上很好、很顺利地开展我们的生态恢复。

  圆桌碰撞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写入宪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生态从业者有了史无前例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婷担任主持,与嘉宾围绕生态系统恢复理论、多行业协同、制度体系建设等观点展开圆桌碰撞。

  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连接结构特性,提升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管理和恢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占锋表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协同性。“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解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态关联,揭示生态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关系,探索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同提升的途径与技术,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能够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甚至多得。”刘占锋说。

  实现生态的保护,需涉及不同生态系统联动,如何形成合力?广东省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主任胡慧建认为,从动物保护来看,如今全社会对于动物保护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执法力量深度参与协同管理,“现在的协同性、协调性可以达到60%-80%,这是一个非常进步的过程。”胡慧建也强调,从保护方面,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也存在重保护,轻发展的趋势。“我们野生动物是不是只要保护不要发展?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我们要不断去探索的一项工作。”

  谈及多行业联动保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秘书长刘胜用学科打了个比方,“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有数理化、英语、历史,我们把它分了很多的科目,我们是想把它学得更扎实、更专业。但是我们并不是把它割裂开来,不是为了把科目割裂开来。对于不同的行业,我们要联动,不能分隔开,要跨平台、跨行业、跨领域一个综合的类型机制或者是机构协调来做。真的像有土才有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鱼。”刘胜总结道。

  专家声音

  超大城市发展必须要摸清植被家底

  周婷(中大副教授,中大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

  未来我们应该更多从综合角度做研究。看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怎样融合共同发展,这个是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工作重点。此外,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着力点就在于城市森林建设,而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植被的建设。所以对于大湾区来说,超大城市发展必须要摸清植被家底,这个是我们不可避免要做的一项工作。做好这个以后,才能够成为我们跟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

  像我们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走入生态保护的一线,把大家都整合在一起,其实是一个“海陆空”全方位的记录,让我们大家都身临其境去感受我们的自然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和谐相处的。讲好我们的生态故事,这也就是一个开端。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应该是发挥我们的主旋律正能量的引领功能,让大家都去了解我们的生态建设到底是怎么做的,它跟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而每个人的贡献也都是不容小觑的。

  推动大湾区的生态恢复,更上一层楼

  彭少麟(中大二级教授、逸仙学者)

  传统上,我们生态恢复会考虑美学价值,考虑开花结果等人文因素,所以用了很多外来种类。但从生态修复而言,要看它的生态效益,要考虑乡土树种,在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种价值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大湾区生态建设的难点在于,我们有很多生态系统,没办法直接进入到自然修复的阶段,需要人给他一个推动。而这种推动的方式,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才能够逐渐的进入到自然恢复的阶段。大湾区的生态恢复做得是非常好的。假如整个生态恢复,要经过6个阶段,那么大湾区主要处在第二、第三阶段,要完成到高级阶段,还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按照科学的方法加速生态恢复的进程,推动大湾区的生态恢复,更上一层。

  把保护和管理朴素化、生活化,可能更重要

  刘胜(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博导)

  很多时候,生态恢复不仅仅是学界要去关注的事情,它没有被老百姓所认同,没有生活化,也会非常难以实施。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去看学界说有什么样的方法,还要看每个人可以做什么,可以推动我们身边的人去理解和了解什么,有道理、情理和法理可以站得住,从而实行相应有序的、互相尊重的,彼此和谐的管理。

  媒体参与生态保护,我觉得是蛮值得赞赏的事。同时也鼓励我们去走近民众,让他们知道生态保护,也让他们有参与感和自豪感。我觉得如果可以把这种保护和管理,朴素化、生活化,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和动物最好的相处模式:在我身边,而不握手

  胡慧建(广东省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主任)

  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中型野兽基本上没有了。一些重要的鸟类不见了。这是我们面临的困境。但2005年之后,整个大湾区的动物情况已有所改善,2019年之后,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增加效果。森林城市群建设,海岸带保护、湿地保护、水鸟廊道建设等,使我们的鸟类发展的特别好。特别典型的是黑脸琵鹭。最少的时候,全球不到200只,现在仅大湾区就有超过300只,数量发展得很快。候鸟种类也增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人和动物的和谐共生,以后会成为相生相伴。我们保护动物,但是要注意,不要太多的接近,要保持距离。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在我身边,但不握手。

  N视频“生态湾区守护者”获奖名单

  广东省韶关华南虎繁育基地饲养主管 雷胜桥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有害动物生态防控研究团队博士 陈刘生

  广东省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专家 张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曾宋君

  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生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洪孝友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 林广旋

  广东省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员 李满文

  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 郑寿松

  广东省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 何南

  广东省南雄市丹霞梧桐县级自然保护区技术员 钟平生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陈伟斌 陈成效 胡群芳 陈实  

  执行统筹:任磊斌 林耀华 吴佳琳 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思萌 刘嘉琳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邹卫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伊凯文 吴佳琳 林耀华 实习生 刘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