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处理”抗原,都说不要囤货啦
街谈
“亏本处理,求求大家快收了吧,现货秒发!”“我不要了,烂大街了,现在看到这个东西就头疼!”半个月前还全网断货、一根难求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在这两天迎来变化,商家开始甩卖出货了。
“抗原”在2023年的元旦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为的不是它多么紧俏,而是它“太好买”了。这自然是国之幸事,它首先意味着人们更有能力快速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唯有如此才能做好个人防护的“第一责任人”。
然而,由此引发出一个稍显荒诞的负效应:一些家庭和个人过量购置的抗原一下子成了“烫手山芋”,直教人发愁。
就在上个月,随着国家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和“新十条”发布,以强传染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冠奥密克戎毒株成了国人难免要与之一搏的敌人,由它所引发的上呼吸道及其他侵害健康的症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因此,包括就诊在内,各种应对病毒感染的渠道、方法和工具一时间洛阳纸贵、重金难求。
恐惧似乎与生俱来带着一种说服力,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情绪代替理智、行动领先思考的现象完全是可以预见的。就疫情而言,恐惧首先来自于对病毒的未知。但是,因信息传播无序造成的恐慌是务必要予以避免的。由此产生的不理智消费——盐、鸡蛋和板蓝根经常得到这种“待遇”——无可否认,类似情况伴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开放而愈发严峻。
在关注个体的恐惧差异时,还要注意人与人之间就恐慌产生的共鸣,法国人勒庞早就揭示过这种情绪传染机制。在不同年龄层、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群中,这种恐慌传递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无论是个人心理上的恐惧,还是在人群中迅速铺展开来的恐慌,其背后都隐隐然透露出一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的指向并不明确,它既可以是对市场供求规律的不信任,甚至可以是对个人体质体能的忧虑,没准还有别的什么。没有谁否定人们在抢购防疫物资时的现实考量,但增强对市场、对自己的信心仍然值得强调。毕竟,囤药不是囤零食,一旦产能跟上市场需求,手里的大宗并不好转出啊。
当然,一些别有用心、囤积居奇、意图发国难财而破坏市场的“精明人”在抗疫物资的买卖中影响极坏。他们不讲公平、不谈科学,甚至毫无怜悯,紧盯着政策的风向伺机下手,甚至跨省、跨国将抗原和药品抢购一空。无论是自己显摆炫耀,还是当“倒爷”、做“黄牛”,他们都刺激了防疫物资的价格在短时间内飞涨,毫无疑问地干扰甚至妨害了全民抗疫的大局。
抗原价格骤增骤降从来不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尚处卖方市场的各种胶囊、片剂、仪器都要走出这条轨迹。病毒在前应当科学挂帅,大疫当头更要稳住阵脚。多一份理智,就少一些冲动的行为;多一份温情,就少几件囤积的物资;多一份警戒,就不会有被绳之以法的风险。 张晨昊
- 上一篇:过年放烟花,只有不准一个选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