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合发文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要求配套游乐场地
儿童散学归来早 盼在街区放纸鸢

佛山南海区桂城儿童公园。 南都拍客 黄广龄 摄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提出,要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
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
《导则》提出,城市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统筹配置、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评估,优化公共服务、开敞空间、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等体系。
街区层面与15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
社区层面与5-10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
《导则》还提出,要优先对儿童使用频率较高的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儿化改造。
幼儿园宜为适龄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空间,通过适儿化改造减少硬质铺装地面,增加草坪、沙地、泥地、坡地等多质地的地面,为适龄儿童提供更多自然和环保的活动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宜设置儿童医疗检测等专用窗口,设置符合儿童行为尺度的防撞设备等。
广东建设走在前列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0-17周岁儿童2741.88万,有超过2000万儿童居住在城市。自2015年深圳率先开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顶层设计后,广州、珠海、佛山等多个城市坚持“儿童优先”,因地制宜规划布局,让“儿童友好”的理念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进程中。
广东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写入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还出台了《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计划在全省建设20个儿童友好示范县(市、区)、200个儿童友好示范镇(街道)、500个儿童友好基地、1万个母婴室、若干个儿童友好社区,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科技馆。
《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普惠托育服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儿童护眼爱牙、儿童安全教育、净网护苗、儿童综合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儿童发展八大重点工程。
到2030年,健全保障儿童权利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儿童享有更加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普惠优越的福利保障,享有更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围绕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个领域,提出72项主要目标和78项策略措施。
儿童服务设施
城市层面
●构建关爱儿童成长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建立多层级覆盖、功能完善、便捷可达的城市儿童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托育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体育、儿童福利、儿童综合服务、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满足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要求,加强适儿化改造。
●打造自然趣味的开敞空间体系
建立类型多样、布局均衡、网络联通的儿童友好开敞空间体系。
积极开展城市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城市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建设和适儿化改造,宜增设适宜儿童使用的活动场地,并配置游憩设施。
●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
落实“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生活街区尺度,
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管理,加强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社区层面
●托育服务设施
每托位建筑面积不应少于9平方米,应为婴幼儿提供安全可靠的照护服务,可与幼儿园、社区综合服务站等统筹配建。应提高无障碍建设水平,为有特殊需求儿童提供适宜的随班就读环境。
●幼儿园
一般宜为6-12班,建筑面积不宜小于22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不宜小于3500平方米,为3-6岁幼儿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应提高无障碍建设水平,为有特殊需求儿童提供适宜的随班就读环境。
●儿童之家
宜设置儿童之家,向儿童及家庭提供游戏娱乐、亲子阅读、课后托管、家庭教育指导、主题实践活动、保护和转介等服务。
●儿童游乐场地
结合游园、口袋公园等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并配置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游乐设施。新建居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00平方米。游乐设施的设计和材料选用要突出自然特征,并设置看护人休憩设施。
●儿童体育运动场地
新建社区应建设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可配置适宜儿童参与的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场地等体育运动设施,在紧急情况下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既有社区可结合更新改造,见缝插针、灵活布局儿童体育运动场地。
●出行路径
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并能便捷连接社区内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和公共交通站点。
●道路稳静化
托育服务设施、幼儿园、儿童之家和儿童活动场地周边路段宜实施稳静化改造,人行横道前宜设置人行横道预告标线或减速标线,有条件的可抬升人行横道并与人行道同高程。
街区层面
●中小学
坚持就近就便入学原则,合理确定中小学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有效满足片区内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就学需求,为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环境,妥善安置随班就读残障学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半径和建设规模。应设置儿童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生育指导、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等用房。有条件的可设置儿童专属科室和床位。
●儿童活动中心
在街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立儿童活动中心。有条件的街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独立占地的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儿童图书阅览、科普教育、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活动。
●校外活动场所
依托街区儿童活动中心拓展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专项校外活动场所,可依托中小学建设劳动教育实践校,结合街区园林绿化资源设置儿童自然教育场所,借助街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驻区单位,建设美育、科技、校外实践、素质拓展等多类型校外活动基地。
●儿童体育运动场地
宜结合全民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地,配置适宜儿童参与的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设施。儿童体育运动场地宜与公共绿地等统筹布局。
●儿童游乐场地
社区公园宜结合儿童户外活动、游戏休憩需要配置儿童游乐场地,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特征设置游乐设施。
●慢行系统
建设联贯中小学校、儿童活动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的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相衔接。
●学径
结合街区慢行系统建设,根据儿童使用数量和出行频次选择出行路径,建设全域覆盖的学径空间和学径网络。学径沿线各类公共空间及设施应采用适儿化设计,宜有完整的地面标识和立体标识系统。
●游乐街巷
有条件的街区,可在住区周边选择适宜街巷,在周末、节假日等特定时间段实施交通管制,调整街巷的功能,创造儿童临时游乐区域,构建趣味游乐街巷。
●道路稳静化
根据道路实际条件,通过优化道路断面,缩小转弯半径、设置路障等措施,降低机动车速度,提高儿童出行安全性。
城市点击
广州 提出四种儿童友好空间标准
今年6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立了“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总体框架,明确了儿童友好设施及空间的规划策略、总体格局等。同时,广州还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提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出行空间-社区交往空间”四种类型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
结合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构建30分钟公交可达全域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儿童医院、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郊野森林公园等设施及空间,承担全市儿童活动及综合服务功能;依托街道及居住区,构建15分钟步行可达街道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中小学、通学路径等设施及空间,营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开放空间,打造安全、便捷、趣味的出行空间;依托居住小区,构建5分钟步行可达社区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幼儿园、托育场所、社区游园等设施及空间,完善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保障儿童在舒适、友好的社区环境中成长。
此外,结合广州市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在设施新建或改建中完善儿童使用功能、场地等。结合儿童年龄、活动特征及使用频率,优化设施空间布局,以满足儿童多样化需求。例如在小学校园规划中,增加校园儿童活动场所,提供阅读、交往、游戏等功能空间。
深圳 已建成社区儿童之家722个
相比许多地方,近几年来深圳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深圳还拿出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单个领域向全域推进,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
深圳推出的这个标准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8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标准的空白。
深圳于2015年底就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构建了政策支持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发布了涵盖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系统、母婴室、实践基地、儿童参与等9大领域的建设指引。
目前,深圳已建成母婴室1100多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社区儿童之家722个;建成各类公园1200多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
佛山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六个友好”
佛山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已制定《佛山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明确到2025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推开、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
佛山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具体将实现“六个友好”:一是社会政策友好。
二是公共服务友好。立足儿童成长发展实际需求,健全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托幼服务一体化、学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安置等,促进普惠共享、优质均衡。
三是权利保障友好。关爱保护特殊困难儿童群体,构建适度普惠儿童福利体系,织密兜牢儿童社会保障网。
四是成长空间友好。营造品质宜居的城市空间,让儿童在城市里面更快乐地成长。建设儿童友好公园或者儿童主题公园,医院、学校、公园、厕所、科技馆、图书馆、社区服务设施等根据儿童需要进行适儿化改造。
五是发展环境友好。开展家风家教、家庭文明、文明村居创建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红色研学、有声读物等服务。
六是产业发展友好。支持发展特色儿童产业,拓展家庭旅游、亲子休闲等业态。
佛山市已就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工作确定了一批拟建设项目,包括10个基础建设类项目、21个教育类项目、15个文体卫类项目,其中包括佛山市儿童友好社区创建试点项目、禅城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照护服务、佛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及革命遗址修缮保护、三水区“幼有所乐”儿童体育公园建设工程等特色项目。
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综合:新华社 央视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