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
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昨日上午,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通讯员供图

广州塔区域亟须通过品质提升与赋能,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南都拍客 吴建业 摄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昨日上午,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将紧扣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协商议政、认真履职尽责、广泛凝聚共识,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汇聚智慧和力量。
广州市政协领导李贻伟、王世彤、潘建国、周亚伟、姚建明、于欣伟、武延军、张雅洁、龚海杰、陈雄桥、王桂林、黄洁峰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永航,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
2023年 巩固拓展“十”字履职模式
上午9时,大会准时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大会首先审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议程。
李贻伟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李贻伟指出,2022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的使命任务,广聚共识力量、矢志团结奋斗。
李贻伟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广州市政协的工作。一是紧扣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这一工作主线,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二是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根本立场,全身心全方位防疫抗疫;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致力走好超大城市现代化之路;四是用好统一战线这一强大法宝,扎实做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工作;五是坚持守正创新这一原则方法,探索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李贻伟强调,2023年,广州市政协要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坚持以提案为中心,巩固拓展横向扩容扩面、纵向提质提效的“十”字履职模式,推动形成联系广泛、渠道丰富、制度高效、务实优质的协商体系,更好激发磅礴动能,助力广州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以精心打造“百姓提案”为牵引,提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水平;二是以纵深推进“联动协商”为基础,构筑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方阵;三是以全面厚实“委员之家”为依托,完善密切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四是以着力锻造“研究型”队伍为支撑,提升专门协商机构专业能力。
履职 提出提案685件,经审查立案457件
潘建国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一年来,广州市政协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提案为中心,加强纵横联动,推动政协履职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委员,紧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好提案履职工作,共提出提案685件,经审查立案457件,立案率67%,已全部办复。
张雅洁宣读了《关于表扬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优秀提案、先进承办单位和个人的通报》和《关于表扬2022年度履职优秀市政协委员的通报》。19件集体优秀提案、23件委员优秀提案和25个提案先进承办单位、25名先进个人,以及24名履职优秀市政协委员受到表扬。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副省级以上老领导石奇珠、石安海、陈开枝、朱振中;市领导陈向新、卢一先、杨飞、廉奕、孙太平、边立明、杜新山、陈勇、陈杰、唐航浩、彭高峰、李小琴、陈加猛、王焕清、谭萍、张锐、江智涛、赖志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正根、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健;十三届市政协领导庾建设、郭志勇、黄伟林、何汝诚;广州警备区政委谈世国,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钟广静、张现军、张汉华;市农工党、市致公党、市台盟、市工商联领导江英桥、李名扬、叶耀华、魏国华、梁耀铭。
非十四届市政协委员的市政协机关市管干部、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非十四届市政协委员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列席会议。
提案精选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从学生抓起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张艳代表市民进、市农工党、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作《健全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为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培养后备人才》的发言。
针对当前广州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教育合力、场地资源、专业师资“三不足”的难点和问题,提案围绕广州市“制造业立市”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建议健全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提案指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从学生抓起,启迪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
在健全科技教育机制方面,提案建议广州成立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校级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各类场馆、公共场所、企业等参与到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把科技教育教学水平、科创重点赛事成绩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把科技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在健全资源整合机制方面,提案建议广州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科普基地分类管理标准,加大对认定基地的扶持和表彰奖励力度;实施基地分类管理,全面调研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学需求,结合基地分类情况,着重拓展相关场地资源;着重挖掘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单位资源,引导有场地的科技企业将展厅建成科普场地,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在健全师资统筹机制方面,提案建议广州推动学校配备专职科技创新教师,加大对科创教师的保障力度,探索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的标准,畅通科创教师的职称晋升通道,提高教师积极性;将科技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引导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及企业骨干、专业创客团队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指导工作。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打造以南沙为核心的航天科技产业中心
广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伏生代表市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作《发展航天产业,打造广州经济增长新引擎》发言。
提案指出,航天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的“产业体系新支柱” 和“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广州已悄然成为中国航天产业的“后起之秀”,承担国家航天战略任务的重要力量。提案建议以南沙为核心将广州打造为中国南方航天科技产业中心,充分发挥南沙的区位优势和航天产业条件,全面整合航天产业及创新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航天产业优势力量。明确航天产业作为拉动广州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地位,制订广州航天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重点依托南沙等优势区域承担国家航天战略项目的科技力量,规划布局和重点培育一批航天领域各具特色的科研创新平台。鼓励扶持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链主”型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化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融合。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加强区域文商旅联动,塑造广州塔“大景区”
作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广州塔区域亟须通过品质提升与赋能,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文化体验地。民进广州市委员会集体作《推动广州塔区域打造世界级文商旅名片 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建议强化广州塔与周边“三馆一场”、珠影、赤岗塔等的联系,将“景点”塑造为“景区”。
提案指出,广州塔目前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仍较为有限,游客来广州塔游玩的目标单一、景点单一、模式单一。区域内众多文化要素大都呈散点分布,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风貌。并且主街与背街缺乏联系,主街的活力难以向背街小巷有效渗透。
提案建议,抓住“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三馆一场”建设契机,开启广州塔片区的“泛旅游”时代。通过串联文化、消费、生活场景,打造多层次的探索游径。
同时,营造标志性“消费场景”,打造沿江“网红”观光绿道,扩容升级“潮墟”步行街区;拓活力消费新业态,引导新型休闲娱乐和精品零售集聚,营造品质时尚消费体验;依托琶洲会展产业基础与广州时装周、美妆节、美食节等平台,支持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和潮牌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
提案还建议,将“文化”拓展为“文脉”,整合既有文化要素资源,规划各类公共艺术布点,串珠成链,绘制片区“公共艺术地图”;将“街道”提升为“街区”,推动周边老旧小区的品质提升及口袋公园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
为适老化改造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当前,广州正面临速度快、规模大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广州市政协委员胡育新代表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作《把握广州人口老龄化趋势 深度激活适老化改造产业》的发言,建议深入培育、激活适老化改造产业,持续推动适老化改造的市场化发展,保障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安全。
提案认为,广州市现有住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等硬件设施,基本上是年轻社会建筑设计理念的产物,难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住宅建筑和居住区的适老化改造亟待进行。提案建议深入培育、激活适老化改造产业,持续推动适老化改造的市场化发展。
提案建议制定面向公众的适老化改造指引,由民政部门或住建部门牵头,为广州市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内容和方向作出科学性指引;建议在社区颐康中心、颐康站等接近适老化改造消费者或最终用户的场所,引入优质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供应,共同打造适老化改造居家样板间。
提案认为适老化改造能否真正落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形成可持续的支付模式和消费群体。建议以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贷优惠利率等方式,鼓励中青年为家中的老年人实施适老化改造。
04-05版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代国辉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李竹 王诗琪 夏嘉雯 黄姝伦 陈卓睿
通讯员 杨芳 李海 吴万全
- 下一篇:聚焦中心工作 突出民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