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压力不同寻常,以底线思维应对春运大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1-07 01:06

  “即将迎来20亿人次的大迁徙,中国如何在春运期间应对疫情放开后面临的考验?”针对媒体提出的这一问题,在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表示,将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出现大客流、从业人员大面积感染和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极限场景,按照“充分准备、按需投入、及时响应”的原则,全力保障春运平稳有序进行。

  今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到2月15日结束,一共40天。对交通运输部门而言,每年春运期间的大流动都意味着一场“大考”,但相比于往年,今年的“考题”很可能更难了。

  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释放,加之疫情三年来公众累积的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爆发,完全可以预见,今年春运客流将从前两年的低位运行转为快速攀升。

  业界判断,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

  不仅是客流,春运期间货运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往年的春运一般是“客增货减”,但今年春运,由于疫情流行高峰陆续到来,各类医疗防疫物资、节日生活物资和今冬明春的能源、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肯定会有较大增长。

  与此相对应,交通运输组织则势必要从过去低负荷状态马上切换到满负荷运行状态,能否迅速适应是一个问题。同时,由于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密集,货运物流活动频繁,人流物流高效流动和疫情高峰交织叠加,交通运输一线从业人员大面积感染风险也会激增。

  另外,不可疏忽的是春运带有季节特征,低温、寒潮、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易发多发,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事故。安全生产的警钟必须长鸣。

  诚如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所说,今年春运人流高峰与疫情高峰叠加,是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

  保证客运服务不中断、货运物流不断链,防止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对交通运输部门来说,这种压力不言而喻。

  在新闻发布会上,徐成光披露了多方面的措施。概括起来,一是严格落实出行各项政策,二是加强运力调度保障,三是优化客运服务措施,四是强化路网运行服务保障。

  细审这些措施,两个特点非常鲜明。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正因为今年春运不同寻常,面临着比往年更多更大的困难,所以交通运输部门的措施都是因应问题和困难而生,不论是提出探索弹性休假、错锋休假,还是拟强化干线路网、城市道路运行监测,密切关注跨省交界、热门城市和重点景区周边路网的交通流量,都是针对春运出行需求集中爆发的现实,力图让公众走得了也走得好。

  另一方面,相关措施都具体而微。不仅精准抓住了学生、务工者等出行需求相对集中的几种人群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办法,而且整个春运期间优化客运服务的措施也十分具体。“延长客票预售期,方便乘客错峰出行。动态研判客流情况,及时增开售票窗口、自助终端和安检通道,积极推广应用线上购票、电子客票、自助验票等服务,扩大无纸化、无接触服务范围”,类似措施富有操作性,一旦推行相信马上就能够看到效果。

  可以看出,鉴于客流量大增的现实,“削峰”、“错峰”可能是春运与生俱来的课题。如何实现这一点,近期有关部门频频提及的弹性休假、错峰休假有必要早日进入探索实施阶段。

  忙春运,防疫情,交通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很难。

  有关部门呼吁多给从业人员一些关爱,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等,要设置医疗服务点,配备发热药品等必要防疫物品,提供必要的休息场所,确保从业人员有症状时能够及时用药、合理休息。

  这样的呼吁共理、共情。社会有了合力,就不难答好春运大考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