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经济强县“先遣队” 重点发展壮大50个中心镇
广东召开“百千万工程”动员大会,省直部门、多级书记表态谋划发展新蓝图

广东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粤农轩供图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自2022年12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后被写入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成为广东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2月13日,广东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多个省直部门“一把手”和市、县、镇、村的书记代表在会上发言表态。如何协调发展“百千万工程”,全面振兴县镇村,他们这样谋划着发展新蓝图。
深圳市:
立足深汕合作区,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以深汕合作区为主阵地,以省内协作为主渠道,加快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这是深圳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方向。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在会上介绍,2022年深汕合作区经济总量84.2亿元、增长20.0%,合作区的乡村建设面貌日新月异。他表示,今年,深圳将以深汕合作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为牵引,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确保今年生产整车15万辆以上,“将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滨海新区、田园都市,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另一方面,去年,深圳投入省内帮扶协作资金23.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2个,“深圳打造‘圳品’品牌、助力消费帮扶”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社会帮扶典型案例。覃伟中表示,今年深圳计划投入30亿元,坚持市场化原则,支持引导深圳企业参与帮扶协作,发挥华为、腾讯数字农村等平台作用,加强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和惠州三县产业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设深圳精品产销中心,发展智慧农场、农产品电商等,探索双向“飞地经济”,提升对全国全省的辐射能力。
茂名市:
培育一批亿级、十亿级镇村和企业
“坚持工作项目化、清单化抓落实,力争茂名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会上,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为茂名锚定目标,表示坚决把“百千万工程”作为“书记工程”,完善组织架构,制定议事规则,把更多资源要素用于保障“百千万工程”。
作为广东的农业农村大市,与多数省内城市相同,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茂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为巩固农业“千亿级”产业地位,茂名将聚焦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两个核心指标,着力推动“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全链发展,引导各地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做强6个国家级和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亿级、十亿级镇村和企业,打造荔枝、化橘红、罗非鱼等百亿级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兴县、强镇、富村。
“我们要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发挥好县镇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主阵地作用。”庄悦群提出,要突出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镇村一体化建设。同时,实施“百圩千村振兴计划”,建设镇域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形成“县城—中心镇、专业镇—样板圩—普通镇”多层次城镇体系,打造遍布全市的“小引擎”。
惠州市博罗县:
坚持制造业当家,力争今年GDP超900亿元
县域强则市域强,要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国百强县博罗必然肩负重任。“我们力争今年GDP突破900亿元、明年挺进GDP千亿县行列、后年进入全国百强县65位左右。”惠州市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在会上表示,博罗县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产业强县行动。
谢远区指出,一是做大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精准招商,靠前服务,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见效,力争今年开工投产项目翻两番,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40%以上。二是做强园区,加快推进千亿级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全力创建省级高新区。三是做优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着力提升投资竞争力。
为大力提升县城承载力,谢远区表示,要强化产业支撑,高效盘活土地资源,主动承接深圳产业有序转移,高标准建设“共建产业园”,持续提升产业承载力。同时,提升服务功能,完善路网结构,优化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县城品质。
对于省里严守粮食安全底线的部署,谢远区称,博罗县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高效完成粮食播种生产任务,确保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并且,高标准建设环罗浮山等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博罗乡村全面振兴。
佛山市北滘镇:
打造制造强镇,实现“人城产”相协调
“制造业是北滘的立镇之本和最大优势。”作为镇一级代表,佛山市顺德区委常委、北滘镇党委书记唐磊晶在会上指出,十年来,北滘GDP从400亿元增长至超千亿元,年均增长9%;规上工业产值从1600亿元增长至4900亿元,年均增长9.3%,培育出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唐磊晶表示,北滘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培育壮大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R&D占GDP比重提升至9%。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北滘将深入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实现村级工业园一层变多层、低端变高端、集体变国有,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同时,通过以水兴城,实现治水、治产与治城融合发展,让生态资源辐射全镇、延伸农村,建成“城市美、农村强”的新时代“融合样板”。
“我们还要实现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唐磊晶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联城带村的纽带作用,优化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打造兴旺的商业圈和便捷的生活圈。
清远英德市连樟村:
打造“连樟1号”自有品牌
强县、富镇,也要兴村。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就为广东提供了乡村振兴的范本。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介绍,“2022年,我们村集体收入比2018年增长了16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0多元。”
面对发展新形势,连樟村也将抢抓机遇,陆飞红表示,要奋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为此,连樟村将突出产业振兴,积极抢抓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以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大做优红茶、麻竹笋、丝苗米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连樟1号”自有品牌,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同时,突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大力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让乡村更加宜居和美。陆飞红指出,以种植麻竹笋、茶叶等作物为元素,连片打造“一溪两岸”田园风貌,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此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健康服务中心、“老年乐膳馆”等便民惠民服务,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我们要以敢打头阵、争当标杆的勇气和决心,持续探索乡村振兴的‘连樟经验’。”陆飞红说。
省发展改革委:
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在“百千万工程”队伍中,作为县域经济工作专班的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部门将对全省122个县(市、区)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支持政策和工作任务。“支持若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创先争优,打造争创全国经济强县的‘先遣队’,扶持基础薄弱县(市)加快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
发展潜力广阔的县域,将通过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以增强造血功能。艾学峰指出,要强化统筹协调,确保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落实到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推动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面建立县级结对帮扶关系,也对惠州、江门、肇庆的12个县(市)参照开展产业协作。
艾学峰还表示,要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强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他提出,把县域作为“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重要战场,在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统筹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项目,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先导作用,积极推动更多重大项目新增纳入国家“盘子”,支持更多县域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推动100个美丽圩镇样板建设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是城镇建设专班的牵头单位,厅党组书记张勇提出了紧盯“三个重点”,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分类指导,做好技术服务和标准支撑。
张勇指出,县域是“发力点”,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优质化的公共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乡镇是“关键节点”,要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村是“终端难点”,应以农房建设为重点,塑造特色化的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此基础上,今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张勇介绍称,一是实施县城补短板行动,开工改造300个县城老旧小区,重点推动4个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和3个县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开工建设,实现县级城市黑臭消化消除比例达到60%;二是实施建强中心镇行动,完成乡镇分类,重点发展壮大50个中心镇,有条件的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三是实施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推动100个美丽圩镇样板建设,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9.68万吨/日,新建管网1543公里,升级改造100个垃圾中转站,新开工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公园;四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每个地级以上市遴选1个县(市、区)开展农房建设试点,提升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五是实施企业深度参与行动,引导建筑业企业300强积极投身参与,重点打造50个美丽圩镇建设项目范例。
省农业农村厅:
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强县、生产强镇和原材料供应村
为扛起乡村振兴专班牵头责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刘棕会在会上表示,该厅将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防返贫两条底线。”刘棕会表示,一方面,严格耕地保护,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发展镇村社会化托管服务,力保粮食面积稳定、产量增长。另一方面,加强易返贫致贫群体监测和帮扶,调整优化驻镇帮镇扶村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如何使各地的“小特产”成为“大产业”?刘棕会指出,突出富民强村导向,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坚持龙头带动,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强链补链,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化“12221”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强县、生产强镇和原材料供应村。同时,要坚持产业融合,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支持沿海县建设一批海洋经济产业园,打造一批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
此外,刘棕会表示,要强化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并突出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创新“股票田”、连片流转、土地托管等模式扩大经营规模等。
统筹:南都记者 莫郅骅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陈卓睿 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