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防疫设施后续利用应增进公共福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2-17 00:40

  近日,互联网出现“广州方舱医院拆除中”相关视频。2月15日,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称,实际是公司近期组织拆除用于隔离工作人员的临时居住点,并非拆除方舱医院。拆除所涉及的集装箱箱体以及内部设施(洗衣机,空调,床,桌椅等)均为其资产,并已做妥善处理。

  原来用于疫情防控的相关物品如何处置,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防疫措施不断优化,不太可能将大规模物理隔离作为主要防控手段。因此,相关防疫物资,如核酸亭、方舱医院等等,由于其有相当部分出自财政或医保支付,也就特别需要关注它的去向和改造问题。

  这次方舱医院被拆除虽然为不实消息,但从其掀起的舆论关注不难看出,公众难以接受建了即拆、买了即弃的做法,道理很简单,这种处理方式不会增进公共福祉,相反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如何利用好防疫设施,的确对各个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利用好防疫设施,首先要确定物品权属。对于财政支付的相关物资,显然需要公共监督、公共讨论。可供参考的两条路径,一条是将防疫设施用于公益事业,对其价值进行再发掘,一条是出售使用权,通过市场交易回笼资金或租金,再由接手的市场主体向社会提供市场服务。

  就前者而言,各地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将核酸采样亭升级改造为“共享书屋”、春节农特产摊位、清洁工休息站等等,又如,把隔离方舱改造为技能人才公寓。这些探索都是必要的,但如果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未必是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核酸采样亭为例,如果建设密度过于高,则公益事业分布点过于接近,反而造成了闲置。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市场主体也能够有效介入。

  仍以核酸采样亭为例,不妨打开脑洞,核酸采样亭能为市场主体提供什么?第一,它的人流量较大;第二,它有一定的物理空间,这似乎比较适合做一些小商品的买卖或新产品的展示体验,甚至是彩票站点。我国市场经济走过几十年,市场主体有足够的创造力,发挥这种创造力,就需要以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方式明确诸多防疫设施的权属、交易规则,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开发、利用这些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防疫物品。

  用好防疫设施的第二点是物尽其用。上海某公司曾发布方舱拆除物收运处置技术标准,提到了包括厕所、热水器、床等生活用品;建筑垃圾;低价值物品在内的拆除物如何处置。该技术标准是一个提示,原来拆除或改造方舱涉及这么多物品的处理问题。显然,这些物品里最有市场价值的一类就是生活用品了,让这类物品安全且正常进入市场交易环节,最关键是方舱标签,必须打消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顾虑与歧视。

  还要注意的是,一波感染潮的保护周期约为3-6个月,这意味着今年4-6月份将出现一次疫苗接种或抗原检测高峰,医疗服务机构的疫苗接种需求想必不会少。既然如此,如果核酸采样亭仍提供医疗药品服务,是否也可以将疫苗接种纳入其中综合考虑?

  防疫设施过去与每个人相关,现在也是如此,更好发挥其功效,特别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在前期的改造建设中,不少地区听取了当地居民的建议与意见。这些建议倘若能够汇总,并充分评估对应做法的实际价值,相信对全国层面后续的借鉴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