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举行“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就业”线上论坛
今年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 数字经济如何发挥作用?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就业划定的刚性目标。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报告称:过去五年里,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怎样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潜力?数字经济如何促进高质量就业?数字平台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提供哪些保障?3月5日晚,南方都市报举行以“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就业”为主题的线上论坛,邀请到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现状
数字经济创造大量新岗位
农村宝妈实现家门口就业
梁倩娟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就开始接触电商了。曾经,梁倩娟的家乡甘肃陇南被认为是贫困的代名词。2011年的数据显示,陇南贫困人口达130余万。2013年,她从广州回乡创业,开了一家淘宝店,取名“陇上庄园”,专门卖家乡的土蜂蜜、核桃等土特产。到今年,梁倩娟和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打交道已有10年。2022年,她开了90多场直播,带货销售总额307万元,带动全县各乡镇400余农户增收。
相对于数字技术可能产生一些岗位被替代的担忧,梁倩娟反而觉得,电商、直播等新技术引领的数字经济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梁倩娟在论坛上介绍:自己刚开始开淘宝店时,老家产业不是特别多,快递也不发达;而现在已经有了“四通八达”、邮政顺丰。她说:“我们卖的辣椒就是很多农村宝妈、老人自家种的,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开一家网店需要运营人员、客服,仓库管理员等,还有电商加合作社、企业的模式,都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这就有了很多就业机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论坛上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一些数字平台的创业门槛低,给普通劳动者提供很多轻创业的机会,比如直播带货或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只要有能力有想法,就可以在数字经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
与梁倩娟一样,张成刚在调研中也注意到宝妈这一群体。他在论坛中谈道,现实生活中,女性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就导致她们可能无法留在传统的工作岗位上。而数字经济新业态工作岗位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宝妈们提供了再就业的选择。
此前人民大学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报告测算,以微信、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全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报告称,平台在助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就业稳定器作用。
数字经济“高质量”就业:
应包含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
在论坛中多位嘉宾谈道,数字经济不仅增加就业机会,也能促进高质量就业。何为“高质量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吴清军长期关注数字经济与平台用工管理,他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灵活就业质量的测量方式和评估标准,但可以将已有的高质量就业定义作为参考。
吴清军介绍,工业经济下的高质量就业首先是一种稳定充分的就业状态,其次再强调工作回报和工作感受。具体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某个行业的高质量就业应该包含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这种就业方式和就业状态能够使员工获得较高的工作回报、职业尊严和幸福感。
他认为,如果用工业经济下高质量就业标准,来衡量新就业形态,那么在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新就业形态都不符合高质量就业的标准。新就业形态是数字经济发展下的就业方式和就业形式,应该发展新的标准来衡量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质量。
“我们近期也将发布关于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指数,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估就业质量:就业机会、职业发展和社会保护。”吴清军介绍,首先关注的是就业机会,这几年数字平台带动的就业机会趋于平稳,总体上看总量没有多大提升,从长远趋势来看,这种新就业机会逐步趋向饱和,我们应该保护数字经济带动的新就业机会。
其次是职业发展,由于平台就业是标准化工作,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提升空间有限,未来的职业发展将面临着较大的瓶颈问题,需要关注和规划新就业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最后是对社会保护的关注,在新就业形态中,劳动者缺乏企业组织的保护,如何抵御工伤风险、医疗风险和养老风险等,这不仅是平台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的责任。
如何提高数字经济就业质量、提升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获得感,社会各界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数字平台。“数字经济能否提升就业质量?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张成刚认为,首先在收入层面上,有了数字生产要素的加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这是收入提高的基础;其次,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劳动者的收入也更稳定。此外,数字经济在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也释放出很大的就业潜力,使就业质量得以改善。
建议
调整薪酬制度、限制工作时长
前不久,浙江一位60岁的快递分拣员倒在凌晨的工作岗位上,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也成为论坛的讨论焦点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华民营一线职工黄美媚也关注到上述新闻。她在论坛上谈道,灵活就业的关键词是灵活和自由,但不少劳动者却被困在工时里:外卖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收入高度依赖工作时长,导致其更易超时工作。
目前,为新业态劳动者兜底的制度仍需完善。社科院法学所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介绍,数字平台用工模式,有别于传统企业家雇主模式,导致新就业形态人员难以纳入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保障的范围,法律法规相对实践来说,存在滞后性。
王天玉认为,近年来出现的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已经表明,我们亟须进行制度探索,借助平台能实现时间的劳务供需匹配更高效率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劳动量、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条件,增长劳动报酬,以此实现对从业者权益的保护,同时也让新兴就业形态健康地发展。
王天玉还建议,应通过几个方面的制度形成合力:既有对于平台整体工作时间的限制,也有连续工作连续接单时长中间间隔的限制,还有通过整个收入报酬的调整,以及职业安全保障的这一系列的制度组合,形成底线保障。
支持平台经济发展走向数实融合
在论坛讨论中,谈到数字经济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包容”。
张成刚认为,当前稳就业促就业已成为宏观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一个带动作用,显得格外的重要。“对目前存在的利益冲突,应该从更高、更长远的发展眼光去看待,要看到数字经济的创新本质上是有助于提升生产率水平、改善社会绝大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他说。
基于此,张成刚建议对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保持一定的包容度,支持平台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让更多企业重视数字化转型的作用。
针对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吴清军也给出建议:首先,要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技术。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技术对劳动力的补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二,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推动数实融合的发展进程。对于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靠自身的技术或者资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将会非常困难,需要平台经济带动产业链数字化,走数实融合的发展道路。第三,在数实融合过程中,建立自主可控、完全可靠的、具有韧性的产业链。第四,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实现“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
将数字技能培训纳入教育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但同时也面临“招工难”困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近1100万。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张成刚认为,是由于数字经济的实践跑在理论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前面,传统教育培训体系下的劳动者无法适配现有的数字经济下的新职业或新就业形态能力不足。
张成刚认为,当前,数字经济已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所有人都将生活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下。拥有基本数字素养以及数字技能的劳动者,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高收益。
基于此,张成刚建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化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的搭建。此外,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也可以增加基础性的数字化技能内容,比如开设青少年编程、小程序开发等课程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黄美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做人力资源工作时也发现,大学生就业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掌握电脑、PPT、EXCLE等普惠的技能。”她建议,可以职业院校、企业联动,提供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见习记者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