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周清:
“千县工程”补齐 “大病不出县”理念最突出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周清。 新华社发
昨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举行,来自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是一名从事肺癌诊治工作的临床医生。一提到癌症两个字,老百姓都是谈癌色变。如果确诊了癌症,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赶紧去大城市大医院看病,而事实上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诊治的慢性病,这已经成为了现实。”
谈诊治
进一步推进规范化分级诊疗制度
前些天,周清在他们医院的5G互联网医院线上图文问诊平台,又见到了她三年前诊治的老患者——来自河北省一个县城的张奶奶,今年80多岁。三年前张奶奶确诊肺癌晚期,当时全家非常恐慌,她的孙女李女士为了给奶奶看病,千里迢迢把她带到广州,并且在广州租了房子,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张奶奶病情稳定。
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对肺癌的认识加深,李女士意识到奶奶的治疗方案完全可以在家乡的基层医院实现,所以李女士非常有信心地把奶奶带回了家乡继续治疗。如今三年多已经过去了,张奶奶的病情仍然稳定。
周清介绍,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也是众多异地求医患者苦与乐的缩影。恶性肿瘤确实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大病,基层肿瘤防治的需求非常巨大,随着科学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已经成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规范化抗肿瘤诊疗。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这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加速推进县域肿瘤中心的建设,普及早诊早筛,实现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治疗。未来,随着规范化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千县工程”的进一步落地,一定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诊治的慢性病。
作为从事肺癌诊治工作的临床医生,周清感受到了外地患者奔波求医的不易,以及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资料收集、一线走访和调研,周清今年提出了“提升基层肿瘤诊疗能力,推进肿瘤规范化诊疗”的提案。
周清建议,依托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提升肿瘤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能力,并且建立完善肿瘤诊疗一体化路径。同时,结合基层诊疗特点,制定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肿瘤规范化诊治指南,让患者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肿瘤诊疗服务,实现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谈管理
通过信息化技术加成,基层医生可与上级医院医生探讨最佳治疗方案
作为著名肿瘤内科专家,同时又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周清在医疗领域内的本职工作是异常忙碌的。她最终决定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的问题,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聚焦在老本行——肺癌等恶性肿瘤防治领域。“我的门诊病人中,可以说一多半都来自外市甚至外省,舟车劳顿、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看病,个中的艰辛、困难肯定不小。”
诚然,在医疗领域,患者们都相信名医、名团队,但这种现象正是当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不均衡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很多县域里,肿瘤治疗的理念、技术确实与顶级医疗团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医学的进步已经可以让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转归为慢性病来管理,慢病化管理的更多环节应该在基层医院实现。”
此前,国家推进肿瘤防治“千县工程”启动大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个县域肿瘤中心,就是要把县域医疗机构的肿瘤诊治能力提升起来,补齐医改提出的“大病不出县”理念最突出的一块短板。
周清表示:“大会上有来自40多个县级医院的院长、负责人参加,我和他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了解当前县级医院肿瘤诊治的痛点、瓶颈。最后我的大会提案也将围绕‘让恶性肿瘤能在家门口的医院诊治’这一目标来撰写。”
县级医疗机构缺人才、缺设备、缺理念,这些都可以通过建设医联体、一体化诊疗联盟、县域肿瘤中心等模式,让三级医院带动提升二级医院、省级医院带动提升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周清表示:“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加成,当遇到疑难复杂患者时,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诊疗的方式,与上级医院的医生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既提升了基层的肿瘤诊治实力,也就近解决了患者的问题。”
谈履职
期望家庭、学校及整个社会,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前,周清在广东省政协的平台上已经历练了五年时间。甚至代表农工民主党,在广东省政协大会期间进行过集体提案的宣讲。
2018年当选广东省政协委员后,她就立足本身从事医疗行业的痛点提出过不少高水平的提案建议,并最终反馈到医疗实践中。2019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她建议加强对体检中心的规范化、科学化、专科化服务进行提升,打通体检到临床门诊之间的壁垒,让体检能更好发挥早筛、早诊、早治关口作用——这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反馈和实践推广。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周清特意花时间梳理既往多届大会期间医卫界委员提交的提案、建议,从前辈的建议中学习,同时也结合实践和变化,寻找医疗领域的新痛点。
同时,周清是一位母亲,在从事肺癌领域临床工作之前,也曾是一名儿科医生,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在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期间,曾提出过关于“提高广东省儿童精神医学发展水平”以及“重视儿童青少年睡眠情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提案。
对于后疫情时代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话题,她表示:“孩子们的学习从线上转到线下,生活从相对封闭到全面放开,网课期间电子产品发挥了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现在是否要一刀切似的全面杜绝?”这些问题让周清思索了很久。她也期望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能够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领域的关注。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通讯员 张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