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文化艺术发展
打造国际知名艺术陶瓷交流平台,用好“互联网+”人才助力非遗传播


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

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

许泽荣 全国人大代表

许泽荣的窑变艺术品。
聚焦文化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和委员们齐聚北京,积极建言献策。
来自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当代著名窑变陶艺家许泽荣建议,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陶瓷艺术节,邀请国际知名陶瓷艺术家、专家、学者、标杆企业参与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之间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探索艺术陶瓷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今年带来《关于用好网络直播促进文旅振兴的提案》。张颐武建议用好网络直播、电商等线上媒介,创造“线上+线下”的新型非遗文化消费,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也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则带来两份提案,分别是《关于支持重要省份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建议》和《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
张颐武:建议用直播电商等为非遗创收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成为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工具,许多非遗从业者选择在直播间推广表演类、手工艺非遗。以抖音平台为例,过去一年,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打赏支持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去年共有21万人在498家抖音非遗小店领略非遗技艺。
用好直播等线上媒介,培育“线上+线下”新型非遗文化消费,有望成为今后提振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保护、轻推广
据张颐武观察,现在网络直播促进文旅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重保护、轻推广,未能作为优质文旅资源有效利用。全国数千个非遗项目中,不乏适于现代的风雅文化或生活方式。但许多非遗仅在当地被人所知,由于传播方式有所欠缺,未能走入更广地域发挥文化及经济潜力。例如近来颇受年轻人推崇的“围炉烤茶”,便源于云南非遗“火塘烤茶”,若无前者在直播、短视频中的走红,后者或将继续寂寂无闻下去。不少遗产缺少互联网上的影响也是其难以发展的重要的原因。
二是非遗传承人人数较少、收入较低,缺乏开拓“非遗+文旅”市场所需人力。各级传承人年龄高、人数少,其中大多数将毕生精力投入非遗技艺研习,并不熟悉传承项目的经营和推广。由于无力承接非遗在文旅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其事业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导致愿意学习非遗技艺的青少年寥寥,从业者愈发凋零,进入恶性循环。
三是大众文旅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定制化,传统文旅策略未能满足。“国风”“国潮”兴起以来,各地均争相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但在景点设计及商业逻辑上并未体现差异化,导致全国同质化景区“遍地开花”,难免引起大众审美疲劳,甚至降低对该地文旅产业的整体评价。同时,拥有原生态建筑、非遗技艺等独特优势的部分偏远乡村、小镇,却因知名度低、无财政预算宣发等原因,未能有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
因此,张颐武建议:首先要用好优质文旅垂类主播等“互联网+”人才,为非遗传播“纳新”。因直播提供的灵活就业机会,不少文旅从业者主动开展非遗类直播,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应鼓励各地文旅部门与上述主播人才合作,邀请其推介城市、景区、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引流”“获客”。对于能力较强的非遗主播,相关部门可邀请其与同非遗项目的权威传承人结成一年制及以上对子,在技艺修行、非遗传播等方面交流帮助。表现特别优秀者可参与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认定并适当加分。
其次,张颐武希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政府、高校、平台应加强合作,为传承人如何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进行联合培训,最大限度活用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鼓励传承人开展直播打赏、电商等多元收入尝试,进入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于完成培训、在直播间获得显著传播效果的传承人,可在国家层面设立“年度非遗传播者”等奖项。
最后,各地应在直播平台开展“非遗”传播的集中宣传等活动,加强针对年轻人的非遗知识传播。各地应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从业者利用直播间全方位展示当地非遗技艺、工艺品,配合举办具有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小众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年轻人的视野。通过大力弘扬非遗知识,也更好地促进文旅消费。
许泽荣:建议建立中国艺术陶瓷艺术+科研机构
1991年出生的许泽荣18岁开始接触潮州的陶瓷行业,已经在传承与发展窑变技艺的道路上走了十余年。
许泽荣告诉南都记者,今年主要带来四个建议,分别是《关于优化乡村振兴示范村用地指标的建议》、《关于打造世界华侨论坛的建议》、《关于搭建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软实力的建议》、《关于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
探索艺术陶瓷与产业融合发展
许泽荣带来一份《关于搭建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软实力的建议》,建议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整合国内艺术陶瓷名产区如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地艺术陶瓷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陶瓷艺术节,邀请国际知名陶瓷艺术家、专家、学者、标杆企业参与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之间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探索艺术陶瓷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其次,许泽荣建议建立中国艺术陶瓷艺术+科研机构,培养艺术陶瓷专业人才。同时,要打破模式的禁锢,鼓励艺术陶瓷企业和人才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世界艺术陶瓷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模式,让艺术陶瓷产业插上“跨边域”“跨空间”翅膀。
举办传统工艺艺术沙龙吸引年轻人
潮州传统工艺非常多,如何创新发展潮州传统工艺?许泽荣认为,潮州工艺美术种类品种特别多,但是现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比较滞后,传承的群体比较老龄化,年轻人参与不多。所以,要改变整个工艺美术界以老一辈的传承人为主的传统格局,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工艺美术中来,只有吸引年轻人来参与,才能够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够有创新的未来。
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潮州传统工艺呢?许泽荣建议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沙龙活动,通过学校交流活动,给未来的年轻人播下艺术的种子,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喜欢的媒介把我们这些工艺美术分享出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对于未来,许泽荣希望打造好艺术交流的平台,让国内外的艺术家们有一个交流的空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重做法,不断地拓宽创作思维与创作方式,让我们的作品能够分享到全世界去,让全世界的东西也能来到中国,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许江:建议支持重要省份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
在《关于支持重要省份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建议》中,许江以浙江省为例,阐述了浙江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所具备的三个方面的优势:底蕴厚、基础实、潜力大。
支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
许江提出,世界文化遗产高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国家行为。要真正打造世界文化遗产高地,一定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为此,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支持浙江等重点省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支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不断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支持有关省份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中国联合考古等国际交流项目”,以此讲好中国故事,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一是进一步支持浙江等重点省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希望有关部委在申遗预研究、普遍价值梳理、比较研究、申遗材料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支持并促成“上山文化遗址群”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支持有条件省份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给予技术指导和政策倾斜。
二是支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不断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又以浙江为例,支持杭州争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杭州基地;指导杭州办好“良渚国际论坛”、2023年中意文化遗产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和会议。今年,恰逢杭州承办亚运会、亚残运会,指导杭州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好世界文化遗产联动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
三是支持有关省份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中国联合考古等国际交流项目。再以浙江为例,指导支持浙江进一步深化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石窟寺考古和丝织品、陶瓷、玉器考古研究等领域的考古研究,举办相关国际性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及展览、展会,吸纳相关文博机构和团队深度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治理事务。
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和扶持力度
近年来,艺术乡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大量艺术院校的师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真正“学以致用”,投入广泛而深入的乡村建设实践。
在《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中,许江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聚焦规划政策,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和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关于艺术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构建由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乡镇(村)等多部门、跨区域、上下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艺术类院校在理论研究与设计方面的专业和创新能力,加大对院校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基地、智库、实验室等平台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加强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储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村与村之间联系,形成辐射效应,成立帮扶、合作等专项基金,美丽乡村效应扩大化,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形成示范区。
二是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艺术类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科融合发展,开创艺建课程,让学生到乡村一线去体验学习。发挥艺术类院校在文艺人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文创设计智造、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发兼具时代性、实效性和实用性的艺建类课程体系,设置乡土学院基地,让学生们走进乡村一线,打造新型教育服务综合体系,培育一批建设美丽乡村的艺术类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开展社会实践力度。开展师生下乡实践活动,让艺术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联通社会、深入乡土的“有为之学”,真正地把大学里的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融会贯通,把最具艺术学科特色的深入生活的下乡传统,转换成为社会感知与乡土重建的行动。
三是聚焦社会效应,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对村民进行引导和培训,从改变村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贴近村民,减少距离感和身份感,鼓励村民在劳动技能基础之上创新。打造“艺术范”的农村工匠队伍、系列反映乡村共同富裕的艺术成果,激发村民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建设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带动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寻求企业入驻开发新生态产业。推动乡村本地资源与艺术融合,催生独特的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文旅等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实现城乡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参与—引入资源、村民创业—创新业态”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轻资产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开展乡村文化走出去战略,激活乡村文化价值,让当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唤醒公众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形成良性循环,共享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黄茜
实习生 李怡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