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广州跌出一线城市了吗?前有杭州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广州两倍,后有广州GDP被重庆超越降至全国第五城。近年来,关于广州“竞争力减弱”的争议此起彼伏。争议的背后是焦虑,焦虑背后更需要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方都市报推出《广州探路》系列报道,七问广州,探讨当下广州的破局之路。
广州之困,可以追溯很多复杂的缘由与大小环境的因素,简而言之一句话——传统优势逐渐流失,新增长极尚未建立。而传统优势的流失,表现为工业发展后继乏力与外贸、汽车等转型缓慢。
号称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城市的广州,工业发展数据却持续走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推进“退二进三”让工业往外发展,但2009年起房地产极速发展,广州规划九座“新城”,间接推高工业用地成本。近十年,广州几乎隔一年推出一份与“先进制造业”有关的文件,但被指只重规模与产业却忽略市场需求,且对培育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持续发展的支持政策不足,换来的是十年来工业对GDP贡献占比降低了10个百分点。如此一来,“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从何说起?
广州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第一,曾令广州出口获得极速发展的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也是出口新形势下的最大包袱。以外贸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因大疫三年外需走弱而难接订单,而转型成本亦难负担,即使自建品牌也难有国际影响力。2015年开始,广州外贸已增长乏力,疫情令广州出口外贸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2022年,广州外贸增速进一步放缓,出口出现负增长,而邻近的深圳市外贸出口量常居内地城市首位,2022年出口额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外贸提质之迫,显而易见。
第二,汽车,广州头号支柱产业,但在绿色发展的概念与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广州的汽车产业需要考虑何去何从。广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广州汽车制造业增速由2017年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0.5%;今年,国内新能源车变革开始冲击传统车企,今年前两个月广汽集团的整车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万辆,销量减少了8万辆。短时期内广州对汽车产业的单一依赖还无法解除,如何避免汽车产业地震引发整体经济震动,迫在眉睫。
第三,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商贸活力不足。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广州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人均优质商业面积排名均无法挤入前三,已进驻国际奢侈品品牌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更是位列11名。“杭州在拼数字商贸,成都在拼时尚,深圳在拼科技商贸,上海拼首店,广州能拼什么?”这个问题,广州需要用行动来回答。2016年,广州提出国际商贸中心的定位,7年过去,距离是更远还是更近?
比传统优势流失更令人担忧的是,广州的新增长极一直未能建立起来。
城市更新,广州曾踩对风口,却用错方法。如官方承认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考虑不足,与土地供应、房屋供需、建设用地规模与指标安排的衔接不充分,导致城市更新项目拆建比、容积率等普遍偏高,影响城市功能和品质”。很快就由于政策调整导致广州城市更新被迫踩下刹车,经济增长随之放缓,城市更新亦从超车的弯道变成走错的弯路,陷入彷徨。
比起阶段性试错,创新方面一贯以来的平庸表现也许更值得重视。广州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高。2021年,广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2%,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国内苏州、杭州、东莞等经济体量略低的城市亦有差距。以企业为主要科研投入主体,很难有规模化创新,更难实现产学研联通。当然,即便投入大也未必能有创新表现,投入方向同样重要,专家指广州的创新困境与盲目跟随及路径依赖有莫大关系,提高战略定力,将一般领域创新交还市场,或可破局。
如何应对不断流失的传统优势,建立起新增长极?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举,成就非凡之功。广州,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 下一篇:争议马原丧子,事实不清宜谨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