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公布,49人入选
同样的广东好人,不同的善意精彩


曾健华 关键词:助人为乐

饶玲进、郭玉香 关键词:助人为乐

温树生 关键词:敬业奉献

唐建锋 关键词:诚实守信
微小的善举,也能释放光与热。3月16日,2022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名单公布,共49人入选。南都记者与几位来自广州的“广东好人”聊了聊,在他们的讲述里,有一方义剪摊、一张手术台、一个志愿者团队、一笔捡到的巨款……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广东好人,平凡却闪闪发光。
曾健华 关键词:助人为乐
广州市天河区花城广场志愿驿站站长。2012年12月在中国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的组织下,他和妻子李笑梅组建以妈妈们为核心的“妈妈私房菜”爱心志愿服务队,定期探访社区独居长者,送上爱心餐。截至目前,曾健华参与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2.3万小时,荣获“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广东好人”等称号。服务队获卫健委授予“敬老文明号”称号。
定期看望独居老人 志愿服务累计超23000小时
发起送爱心餐项目,服务超4000次
2010年,曾健华和妻子因为同为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相识,“我们俩就是夫妻档,天天在一起做公益”,曾健华笑着说。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曾健华关注到了独居老人群体。“很多老人要么是独生子女没法陪在身边,要么是老伴先走了,经常一个人孤零零的。”曾健华告诉南都记者,他看到这些心里很难受。
2012年12月,曾健华夫妇发起“妈妈私房菜”送爱心餐项目,组织社区里的妈妈们作为志愿者,为独居的老人送上饭菜,这也是“妈妈私房菜”的名字由来。“团队里还有学生志愿者,只要有时间社区居民也会过来帮忙。”曾健华说。
次年3月,曾健华采取“社工+志愿者”的模式,每周五定期带领志愿者看望独居的老人,给他们送上亲自煲的老火靓汤和饭菜,陪老人聊天、帮做家务。“逢年过节,我们还会给老人送礼物,组织出游、聚餐,让他们看看广州现在有多漂亮。”曾健华希望老人们能多接触外面的世界。
11年来,曾健华及其团队先后在海珠区龙凤街,天河区石牌街、天河南街、员村西街的社区里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服务了50多位老人,服务次数超过4000次。
用一顿饭菜把老人从绝望边缘拉回
“每次我们去她家,她都说我现在不吃,先跟你们聊天。”曾健华对这位104岁的婆婆印象深刻。婆婆年事已高,头脑却十分清醒,总喜欢“缠”着志愿者多留一会儿。
“当我们要离开时,婆婆就会送我们到楼梯间,摸摸这个志愿者的衣服,握握那个志愿者的手。等走到楼下了,还会听到一声长长的‘喂’——”曾健华说,“回头一看,婆婆正站在窗边笑着对我们招手。”
曾健华与老人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有一位行动不便的80多岁老人刘婆婆。她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已去世,只有一个因工致残的儿子在身边。她曾对生活感到绝望,起初我们并不知情,照常去看望并送上饭菜。”曾健华表示,后来刘婆婆向他袒露心扉,还为志愿者团队送上锦旗。
刘婆婆的话让曾健华受到了触动,“一顿饭菜居然能把老人从绝望边缘拉回来”。从这之后,曾健华决心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关注,尽可能地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忧虑。
谈到是否会将志愿者团队壮大时,曾健华表示上了年纪,也担心正规化的服务团队会让志愿者和老人产生隔阂。“还是想提供日常式的陪伴,给他们做做饭,陪他们聊聊天,让老人感受到像家人般的关心就够了。不过,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老人们的称赞和感激。”
饶玲进、郭玉香 关键词:助人为乐
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龙华社区居民,拥有一手理发好手艺。2014年,饶玲进、郭玉香开始在社区开办夫妻义剪摊。此后每逢周六下午两点半到5点,夫妻俩都会在社区操起剪刀为街坊理发,多年来风雨无阻,累计免费理发4000多人次。近期,他们荣获2022年第四季度“广州好人”“广东好人”称号。
社区义剪九载 夫妻档累计服务超四千人次
支起义剪摊:同街坊变好友
“当时只有五个邻居来理发。”饶玲进、郭玉香夫妇仍记得2014年10月第一次摆摊义剪的场景。
夫妻都有理发的好手艺,饶玲进在大学勤工俭学时学会了理发,而妻子郭玉香曾在理发店工作过,二人一直保持着为家人剪头发的习惯。饶玲进表示,有一次,他们照例在小区楼下相互理发。路过的邻居看到后,提议二人开家理发店。
“社区刚建成,附近交通和服务业尚不完善,既然邻居有需要,我们就可以服务,反正退休后也有时间。”饶玲进说,邻居的话给他们埋下了开办免费理发摊的种子。
真正推动饶玲进夫妇支起义剪摊的原因,是社区对饶玲进夫妇的关怀。他们的女儿患有精神性疾病,在居委会帮助下,很快申请到相关补助。怀着责任和感恩,夫妇俩说干就干。
2014年开始,每周六下午两点半到5点,81岁的饶玲进和70岁的妻子郭玉香拎起装着理发工具的塑料盒,扛着两把转椅和几张红色方凳又来到社区的老地方,开始他们的义剪服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啼哭婴孩,人多的时候,夫妻俩一个下午可以为20多位街坊理发。
转动转椅找到最好的光线、观察客人的脸型和头型决定发型长短、剪完后扑上香香的爽身粉……郭玉香告诉南都记者,让大家满意是最要紧的事情。“我们渐渐同街坊变成好友,大家亲切地叫我们饶叔和郭姨。在退休后还能为大家服务,我感到很幸福。”
街坊们总能在社区看到老两口操起剪刀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女儿帮忙扫去地上的头发。这样的善举,他们坚持了近9年。
除了夫妻义剪摊,饶玲进和郭玉香还常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街坊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也乐于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剪活动。在他们的记录手册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义剪的时间和次数,还常有因为人多而来不及记录的情况。郭玉香表示,估算起来,他们累计免费理发4000多人次。
义剪之外:参与社区志愿活动
饶玲进和郭玉香的善举并不局限于一方义剪摊位。假如有一个周六义剪摊上支起了请假的牌子,那么多半是因为夫妻二人要去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郭玉香是社区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和龙华腰鼓娱乐队队长,饶玲进则是小区器乐社队长。排练歌舞、帮老人测血压、捡拾垃圾等等,夫妻俩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老党员,饶玲进和郭玉香还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报名加入龙华社区疫情防控队伍,登记进出人员名单。尽管存有恐惧,也曾被人误会是为了出风头,他们仍然坚持站岗。“没有特别的理由,如果能够帮到大家,那我觉得就应该做这件事。”饶玲进说。
饶玲进今年已满81岁,随着年龄渐长,他有一只眼睛的视力开始变得模糊。“付出努力并得到大家的喜爱才不会辜负自己,只要能够站得稳,我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温树生 关键词:敬业奉献
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他致力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参与了我国第一例胎儿心脏干预手术,参与建立我国首个先心病防治网络以及我国首个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2023年3月,他荣获2022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称号。
“护心”二十余载 台风天赴医院为危重患儿手术
建立首个先心病防治网络
先心病是心脏外科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年龄跨度广,治疗对象从未出生的胎儿到高龄老人,全生命周期皆有覆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一大难题。且先心病种类多样,包括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简单心脏病,也包括法洛四联症、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大动脉转位等心脏畸形,治疗技术难度大。
大学毕业后,温树生成为了一名心脏外科医生。此后20多年,扎根于小儿先心病治疗,参与了我国第一例胎儿心脏干预手术,每年完成600余台心脏外科手术,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
2006年,温树生在广东参与建立我国首个先心病防治网络,带领外科团队把新技术运用到复杂的外科手术中,并不定期与省内外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开设先心病筛查技术培训班,为所在基层单位医生进行培训。经过多年建设,先心病防治网络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市全覆盖,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有些先心病患者病情复杂,需要多次手术,部分先心病患儿需要在出生后两周及时进行手术。所以我们希望创造一种模式,能够提高诊断率,让先心病的诊断时间提前至产前,及时给予患儿有效、及时的手术与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儿生存率。”
历时十多年,温树生参与建立了我国首个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开辟了先心病新诊疗模式,并多次赴省外开展技术帮扶,将先进技术推广至北京、上海、湖北、山东等地,近几年实现了全国推广应用。
无惧台风 只为拯救新生生命
2019年,一场台风侵袭广州。天气十分恶劣,有些房屋连屋顶的铁皮都被全部掀翻,地上全是被折断的树木,行走十分困难。而台风当夜,一位大动脉转位的危重患儿指标恶化,病情危急,需要立刻接受手术。紧急时刻,温树生毫不犹豫地打电话沟通安排手术事项,穿越满是倒塌树木的街道,立刻赶往医院。经过整个医护团队的努力,患儿当晚成功接受了动脉调转手术,转危为安。
“当时风特别大,地上一片狼藉,我只能贴着墙走。但相对于拯救一条刚出生的生命而言,这点风险是值得的。”四年过去,温树生仍历历在目。回忆起手术成功后家属欣慰又感动的表情,温树生觉得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拯救生命,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
“先心病在心外科手术中难度技术很高,我的性格正好是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在多年先心病治疗中,他也遇到过不少不完美的案例,有时也会感到挫折,但他觉得这些并不是阻碍他继续前进的理由:“通过努力,大部分孩子能都恢复健康,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唐建锋 关键词:诚实守信
广东清远连南人,是广州市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二保洁所的环卫工人。一次保洁工作中,他在共享单车车头前的车筐内发现了用塑料袋装着的十万元现金。随后,唐建锋迅速联系班长和民警,顺利将十万元归还失主。近日,他被评为2022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成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
10万现金物归原主 曾多次拾金不昧
十万巨款“完璧归赵”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上班,没想到会捡到一笔巨款。”8月23日9时许,唐建锋开着环卫保洁车行驶到一银行门口,偶然发现路边共享单车的车筐里有一个塑料袋。出于职业的本能,唐建锋停车过去查看,没想到里面是一个装着数沓百元钞票的档案纸袋。
“发现这笔现金的时候,就想着失主应该蛮着急的。”唐建锋告诉南都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现金。体育西路人流量较大,他担心这十万元丢失,唐建锋迅速将手头工作完成,再回到原岗位给当天值班班长汇报情况,随后他们上报单位后拨打了报警电话。
民警根据信息调查,很快联系上了失主张先生。当时张先生正在驱车前往中山的高速路上,接到电话才发现十万块钱已经不在身上。张先生表示,这笔钱原本是员工的工资,“正好在开学前,员工们要给小孩交学费”。当日下午,十万元现金已顺利归还。
“能帮助别人我就觉得特别骄傲、光荣。”唐建锋给出的回答简单又朴实。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工作中捡到他人遗失的重要财物。据悉,唐建锋在日常工作中捡到过不少丢失的物件,大多是身份证、钱包、证件等。“有的能联系上失主,联系不上的就交给民警了。”唐建锋说。
将慰问金留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表示感谢,失主张先生在一周后为唐建锋送上2000元慰问金和锦旗。面对酬谢,唐建锋却婉言谢绝。尽管最终谢绝未果,但他做出决定——将这笔酬谢款捐至广州市慈善会。
“我没想过要收下,因为有的人更加需要获得帮助。我们还年轻,有手有脚会赚钱。”唐建锋表示。
事实上,唐建锋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出生于清远连南的他,20年前因家境困难选择来到广州打工。“平时有事需要处理才回家,甚至因为工作忙碌,过年都很少回去与家人团聚。”
作为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唐建锋需要照顾妻子、老人和两个孩子。他表示,自己辛勤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给孩子供学费。
唐建锋拾金不昧的事情传开后,家人也为他感到高兴。“不该是我的就不是我的。”唐建锋告诉南都记者,会以亲身经历教育两个孩子,引导他们学好人,做好事,继续传递正能量。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陈卓睿 实习生 李雨茹 陈雍仪 林亦青 李涵颖 刘禹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