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众学者探讨段晴著作《神话与仪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茜 04-02 01:14

  新书分享会主持人渠敬东。

  南都讯 记者黄茜 2007年,几位挖玉人在新疆和田洛浦县的山普拉乡偶然发现几块毛毯,这些毛毯色彩鲜艳,最大的一块长265厘米、宽150厘米,规格极高,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往事。这些毛毯,正是传说中的“氍毹”。然而,氍毹上的古文字是什么意思?毛毯上众多的人物又表现的是什么?让发现氍毹的考古人员一筹莫展。为了揭开这几块“豪华”氍毹上隐藏的文明密码,当地考古工作者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域语言专家段晴教授发出了一封邮件,请她破译氍毹上用婆罗米文字书写的于阗语文句。当时的段晴教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几块“独一无二”的氍毹,成了她接下来二十年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多年以后,段晴教授关于“氍毹”的研究成果集结为《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一书,在202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书中,段晴教授仿佛意气飞扬地带着我们进行一场文明解密之旅。

  3月26日,《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围绕“破解文明密码——段晴的学术人生”这个主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卫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萨尔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主持。

  《神话与仪式》是她最看重的作品

  段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她早年师从北大的季羡林先生,攻读梵文、巴利文,后留学德国汉堡大学,跟从恩默瑞克教授学习中古伊朗语,专攻于阗语。她的好友荣新江教授表示:“段晴老师的学术跨越印度、伊朗两大语族:不仅精通中亚流行的混合梵语、犍陀罗语、于阗语、据史德语,还旁通叙利亚语、粟特语等,并解读了丝绸之路出土的多种胡语文献,出版有许多重要论著。”

  作为“天书破译者”,段晴初见到这批氍毹后,便被上面的图像与文字吸引,随即投入到氍毹研究中,她发表了多篇文章,先从氍毹的细节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包括文字的解读、图像的分析,还和织物专家一起研究毛毯的织法,并请科技考古专家测定碳十四年代,认定这是公元6世纪织成的氍毹,而图像中有表现古代于阗塞人(斯基泰人)传承的宗教神话,这些传说源自西亚苏美尔和希腊神话,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于阗的结晶。

  令人遗憾的是,2022年3月,正在《神话与仪式》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段晴教授因病去世。她的离世震动了学界,很多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都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绝学”专家。这本在她离世前刚刚完成的《神话与仪式》,是她最为看重的作品。《神话与仪式》忠实地保留了段晴教授十年研究的整体历程,它最终提供的不仅是一场文明解密的答案,更是一位学者孜孜不倦的求真历程,她把自己用生命解读出的图像史,留在了人间。

  她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学者

  2023年3月26日是段晴教授离世一周年的日子。渠敬东在活动开场时说:“去年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认识到、体会到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好的学者。这个失去是多重含义的。”

  谈到《神话与仪式》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荣新江表示:“于阗在丝绸之路上是很重要的文明交往的中心点,丝路南道的于阗越早期越重要。我们说有玉石之路,有佛教之路,更早都是推动于阗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如果放大来看,我们在尼雅发现希腊的蜡染布的图像,还有人首马身的图像,都不是孤立的东西,而是文明交流的象徽,这几张毛毯实际上是非常集中的表现。所以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材料,然后进行了深入的多块面的研究。”

  沈卫荣认为,段老师不是纯粹的印度学家,或者不是一个纯粹的藏学家。“西方中亚语文学领域,像段老师这样做学问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是说我是中亚语文学,专攻藏学,找大量的藏文文本去读,对解读藏文残篇没有很大兴趣。做印度学的人,也喜欢做一个长篇,做一个文本。段老师不会满足于对一个学科、一个文本的解读,她对所有欧亚古代语言、文字的解读都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她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学者,现在这样的学者已经非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