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一起努力,改变对殡葬从业者的刻板印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4-05 01:07

  短评

  清明期间,一位名叫李敬芳的90后入殓师火了,因为她穿上寿衣直播,讲解殡葬相关知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不要把我们当瘟神”。

  这位90后入殓师的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前殡葬从业者面临的社会现状。一方面,她的主业是帮逝者化妆、刮净胡子、修剪指甲。她说,第一次服务逝者的时候,心惊胆战,手也发抖,而在化完妆之后,逝者一家人给她鞠了个躬。另一方面,这名入殓师是位母亲,有个10岁的女儿,她没有明确告知女儿自己的职业,女儿只知道妈妈是位化妆师。

  逝者家属的敬意与社会的另类眼光之间是一种强烈的冲突,或者更直白点说,很多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他们应有的尊重。“不要把我们当瘟神”的潜台词是,有人把他们当瘟神。在另一位入殓师陈晓凤的直播间里,不时也会出现诸如“你干这个活肯定嫁不出去,换工作吧”“你们赚的都是死人的钱”“晦气”等网民评论。更别提“不能说‘再见’”“多年不参加亲友喜事”。应该说,干这行的人不仅需要努力避免本能的恐惧,还要对抗外界的眼光。长此以往,他们可以说是在陈旧社会观念的PUA下被边缘化了,仿佛从事着一种见不得光的职业。

  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殡葬业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教育部于2022年将现代殡葬管理专业纳入当年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清单,隶属于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专业层次为高职本科,学生毕业后将获得管理学学位。培养层次虽然在提高,但对从业者本人及家人的歧视无疑会阻碍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在职业教育已经遭受一定社会偏见的情况下,殡葬本科能招收到多少学生?恐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根子还在社会要把殡葬当作一个正常职业来看待。

  让殡葬从业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尊重需要引入新的社会观念。这些年,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另一个世界”“星星”与孩子聊死亡,但生命教育不应该有两副面孔,一面是浪漫的、轻松的,而一面是恐怖的、不幸的、歧视的。当然也要看到,社会对殡葬业的偏见和歧视固然应该消除,但行业自身也有不少亟须规范之处,只有两头用力,才能塑造新的行业面貌。违规“殡葬一条龙服务”作为行业乱象的一个代表,常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逝者家属的悲伤情绪牟取暴利,有的从逝者在医院时就开始下手,影响极坏,很容易使社会对殡葬从业者的认知从“给生者以安慰,予死者以体面”滑向“盼着人死的丧门星”。对此类现象如何治理,是相关部门需要讨论、拿出态度和方案的。只有两方面“里应外合”,才能真正使殡葬从业者获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