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政要、学者、友好人士讲述中国为破解人类安全困境贡献智慧
世界为中国斡旋沙伊复交“点赞” 中国倡议打破“国强必霸”范式



延世大学名誉教授、韩国世宗研究所前理事长、韩国前总统统一外交安保特别助理文正仁。

南非外交部副总司长、南非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阿尼尔·苏克拉尔。

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

今年1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的迎春活动中,嘉宾为“醒狮”点睛。 新华社发
3月10日,中沙伊三方在北京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也成为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作为一个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方忠实履行了东道主职责。4月6日,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在动荡变革的世界寻求有效的安全之道,成为各方的重大关切和亟须解决的时代痛点。中国倡导的通向普遍安全和持久和平之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范式,让世界看到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来自美国、南非、韩国等国的多位政要、学者及友好人士。他们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中国为破解人类安全困境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及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所展现的大国担当。
求同存异
促成沙伊复交:为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3月10日,一则重磅新闻令世界瞩目: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三国均表示将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促进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对中方促进沙伊对话表示感谢
协议签署后,沙特国务大臣、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艾班向外界表示,协议为中东国家间的关系“翻开新的一页”。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也指出,本次在中国举行的会谈是“坦诚、透明、全面和建设性的”,在消除误解之余展望两国关系未来,这份协议必将促进地区稳定和安全发展。4月6日,沙伊两国外长在北京成功会晤,宣布恢复外交关系。
断交7年的两个中东国家在北京握手言和,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传递了明确的积极信号,举世瞩目。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发表声明,对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表示欢迎,对基于和平与理解,致力于求同存异的中国方案表示赞赏。
其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声明中强调,沙伊之间的睦邻关系对海湾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他对中方促进沙伊之间对话的努力表示感谢。
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
在近日召开的“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上,延世大学名誉教授、韩国世宗研究所前理事长、韩国前总统统一外交安保特别助理文正仁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国始终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完整,倡导和平外交,反对核武器,这不仅体现在促成沙伊复交,更包括对乌克兰危机等地缘冲突和集团对抗“劝和促谈”。
2月24日,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周年之际,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了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十二条标本兼治的危机解决方案,展现了始终立足是非曲直、恪守客观公正的中国立场。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将这一文件称为“重要贡献”,俄乌两国均对中方的想法与建议表示高度认可。
针对阿富汗问题,中国外交部于4月12日发布了《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开宗明义地提到坚持“三个尊重”“三个从不”、支持阿富汗温和稳健施政、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等11个方面,赢得国际赞誉。
和衷共济
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不断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
在文正仁看来,沙伊“北京协议”的达成是中方对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生动实践。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2022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如今,这一倡议已得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赞赏支持。
为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和动力
南非外交部副总司长、南非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阿尼尔·苏克拉尔向南都记者表示,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对改变当前国际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他指出,目前全球局势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亟须构建一个兼顾各方诉求、包容各方利益的国际和区域安全格局。“中国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为维护和实现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和动力。”
从2014年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亚洲安全观,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阐述中国的新安全观;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述如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到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合作路径。
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中国的,也应是全球的
今年2月21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正式发布,系统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了重点合作方向和平台机制,展现了中方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对守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再度引发国际热议。
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向南都记者表示,这份文件是中方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提出的具有可实践性的倡议和构想,有助于为受各种纷争困扰的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稳定性,因此能够得到国际上爱好和平人士的广泛支持。
权起植指出,中国为解决“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具体路径,始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文正仁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提倡基于《联合国宪章》的集体安全,在世界局势动荡演进、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需要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中找到全球安全的落脚点。他指出,当前排他主义在一些地区兴起,在区域合作中引发问题。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危机,世界各国可以根据全球安全倡议更好地进行冲突管理。
“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中国的,也应是全球的。”文正仁期待,国际社会能够在全球安全理念上达成一致,也期待未来中国可以采取更多更加可行的实际方案,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展示其实际价值和意义,在解决安全问题中发挥领导作用。
协商对话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赢得人心
4月21日,近80国政府、智库、媒体代表齐聚黄浦江畔的“世界会客厅”,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
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是全球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已加入20多项多边军控条约,并推动五核国达成防止核战争联合声明。对于国际争端,中国主张协商对话,和平解决。事实证明,中国迈向现代化,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是正义力量的壮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列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库恩认为,这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库恩告诉南都记者,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这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理念进一步推向全世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
库恩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双赢”历来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今的世界正越来越作为一个整体而联动,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抵制,由此带来诸多国际问题与挑战。因此,中国坚持倡导追求全球化、多极化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更加难能可贵,也是世界所需要的。
对全球治理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世界的分化造成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库恩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建设“命运与共的国际社会”,它关系到各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共同未来。
在阿尼尔·苏克拉尔看来,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在全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始终以真诚、平等的姿态展开国际交流,更旗帜鲜明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权起植也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感受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这对世界来说非常重要。”
权起植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才是人心所向。”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