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公布:
老将第四次“飞天”,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迎“首秀”

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中)、朱杨柱(右)、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 新华社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瞄准5月30日9时31分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迎来“首秀”。
戴眼镜也能上太空 36岁大学教授“变身”航天员
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
——桂海潮
桂海潮 男,汉族,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这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9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3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听闻科研人员可以报名航天员,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那时,桂海潮一边做实验,一边畅想: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研人员进入太空也一定很快变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18年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入队后,过去只能在报道中看到的各位英雄,成了训练场上的师父、运动场上的队友、生活中的朋友、任务中的战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航天员大队门口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每天送我们训练,又迎我们归队,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成千上万条指令已烂熟于心 为航天时刻准备着
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奔跑,三个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景海鹏
景海鹏 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景海鹏将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飞天纪录。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航天老将景海鹏带领乘组自信从容、步伐铿锵地集体亮相。这是景海鹏的第4次飞天之旅,屡次创造中国人飞行次数最高纪录的他,将再次打破自己的纪录。
这一次,第3次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带领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组成的神舟十六号任务乘组,执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距离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已经过去了7年。在这7年中,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出征太空是航天员的主责主业,为国争光是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必须时刻准备、任党挑选、再立新功。
景海鹏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
如果因为其他工作耽误训练和课程,景海鹏一定会进行补课和加练。就连出差期间,景海鹏的行李箱里都会携带一个“秘密武器”——跳绳。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70多本手册指南、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经过多年的坚持,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和第三批航天员里的2名新人组成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执行任务,景海鹏第三次担任指令长。
“我记得在七年前就有媒体朋友问我说,海鹏,你已经飞了三次了,下一次还飞不飞?我记得我当时这么说的,我说,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中国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个全新组合,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种类型的航天员组成。面对2名比自己小了整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安全地把他们带上天,并安全地把他们带回来。”
景海鹏表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相差20岁却没代沟,也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因为“航天人永远年轻,航天员是永葆青春”。“为了共同的梦想,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奔跑,三个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我的两位战友非常阳光,很有朝气,非常勤奋和自律,‘不用扬鞭自奋蹄’。看到他们坚毅的目光,自信的眼神,铿锵的步伐,我特别高兴,对本次任务充满信心!”
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两次与飞行擦肩而过
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
——朱杨柱
朱杨柱 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5月29日,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一员,朱杨柱在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成熟稳重、自信阳光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特殊身份更是引起国内外关注。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学习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优秀,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朱杨柱的经历写满了奋斗篇章,他却谦虚道:“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
今年36岁的朱杨柱,出生在江苏沛县,从小就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读高中时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在老师和家人的建议下,朱杨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就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而且我一定要报跟飞行有关的专业,一看正好国防科大里面有航天学院,叫飞行器系统与工程这个专业,所以说我就选了这一个专业,而且不接受调剂,要考就考最好的。”
2005年,朱杨柱如愿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学院的一名学员。在军校期间,朱杨柱一直沉浸在自己热爱的飞行专业研究领域。大四那年,正在加紧备战研究生考试的朱杨柱,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再次点燃了他的飞行梦。“复选其实很多项目也过了,差一点点,又与飞行擦肩而过。”
虽然无缘飞行梦,朱杨柱却得以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从空气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十年潜心研究,在航天飞行领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初,我国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朱杨柱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当通知他被录取的消息传来后,整个学校都轰动了,老师和学生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他自己也被这种巨大的幸福感满满地包围着。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将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按照任务规划,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六号乘组是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对未来空间站将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现在空间站三舱已经建成,很多机柜都已经到位了,而且我们这一次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实验。我期待协助地面人员,让咱们的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争取咱们的空间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我觉得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会看到更多的高水平成果。”
A07-09版 整合:董晓妍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青年报